【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10-1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10月18日头版 |
在会宁,“鱼水”情谊令人动容 |
作者: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陈凯姿
阅读次数:7022
|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此,也把长征精神带进了人们心中 会宁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 “我想念父亲和那个红军。”曹治中——这位快到“知天命”年纪的小学教师,念起旧来,神色言语都如孩童般天真。 说起长征,大概在每个有过经历的会宁人眼里,炮火和硝烟、刀枪和血泪都已逐渐淡出记忆,唯有一些特殊的感情留下来,就永远抹不去。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为了大部队继续前进,数百名红军伤病员被迫脱离部队,留在了会宁。当时,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在安抚伤员时含着热泪说:“我相信纯朴善良的会宁人民能够善待和保护你们,留下来养伤治病,当儿子、当女婿都可以,伤好后,我亲自来接你们。” “狗混子”就是那个时候“遗留”下来的,曹治中给我们讲了个关于这位红军战士的故事。 一 我(曹治中,下同)4岁左右,村里来了一位大人们称为“狗混子”的老汉。只记得,他个子矮小,脸黑廋,说话声调和村里人不一样,小孩们都非常害怕。 一天,“狗混子”和我父亲蹲在农业社的大场边上抽旱烟、闲聊,见到几个“泥孩子”在玩,猛地大喊一声:“打不打针?每人打一针。” 小时候,我从没有见过“打针”,听说“打针”很可怕,比大人们说的狼和野狐子可怕得多。孩子们四散开来,唯有胆小的我跑到离家几百米远的山洞里躲了起来。等一觉睡醒走出山洞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全庄的人都打着火把和灯笼四处寻。那天晚上,母亲将我抱在怀里哭得撕心裂肺,我从此恨透了吓唬人的“狗混子”。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才偶然得知“狗混子”老汉是红军在会宁会师时因伤遗留下来的红军战士。由他的口头禅“打不打针?”,我猜想这很可能是一位军医或卫生员。 老汉“狗混子”作战负伤,红军走后沿街乞讨,昏迷倒在我家的门口。父亲见他可怜,想都没想就把他收留下来疗伤。 家里生活捉襟见肘。但眼看活下来的“狗混子”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父亲咬咬牙留他在家吃住,闲时干点农活。 慢慢,“狗混子”竟变成了我家的成员。 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又四处张罗着帮“狗混子”成家,连挖窖箍窑、起锅立灶都亲力亲为。“狗混子”幸运入赘到了邻村做了上门女婿,生儿育女,虽乡音不改,但已慢慢成了地道的会宁人。 此后,“狗混子”感念我父亲的救命之恩,就一直视我们家人为亲戚,认我父亲为“干大”,和我也稀里糊涂成了“拜把兄弟”。 形势变化不断。再往后,父亲受尽了苦难和凌辱。当我们几乎绝望的时候,依旧我行我素的“狗混子”出现了,经常来看望我父亲,从父亲的“干儿子”变成了朋友和知己。 “狗混子”逢人便说:“人要讲良心,要不是他老曹,我早就不是人了。”
二
父亲与“狗混子”的故事,只是会宁人和红军战士千万故事中的一个。 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军队进行大搜捕,白色恐怖笼罩会宁。为了保护好红军伤病员,会宁人民冒着杀头的风险,使他们渡过了生死关。父亲说,从1935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两年的时间里,会宁人民倾其所有。 当时过境的红军部队比会宁总人口还要多1万人,会宁本来就缺水,当地人宁肯喝祖厉河的苦咸水,也要保障珍贵的窖水供红军部队饮用;也有包括我的奶奶在内的大群大群的妇女,借着昏暗的清油灯,一针一线地为红军战士做布鞋。 会宁人的住宿以土窑为主,木料极少。为了支援红军西渡黄河,解决造船材料,老百姓拆掉了仅有的木房、门窗,老人们甚至捐出了自己的棺木板。因此,一位诗人把“会宁是条鱼,驮着红军过黄河”的美誉送给了这里的人们。 三
父亲在世时,还给我讲了许多有关红军爱民的故事。 红军先头部队每到一地,即在贫苦农民的门上插上小红旗,上书“抗日救国”或“保护穷人”的字样,好让后续部队对他们认真加以保护。一天清晨,父亲就亲眼看见,一队红军战士全部露天夜宿在村外。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仍拿出粮款救济穷人。倘若借宿群众家里,每天都坚持挑水、推磨、打扫道路和院子。 在会宁,红军好几个方面军一同生活、战斗过。在那个期间,共有1800多名红军指战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消灭的国民党军却高达8000余人,并实现了胜利会师。 80年时光过去了,当年留下的红军战士都陆续辞世。2011年5月16日,会宁最后一名老红军苏国英病逝。生前,他们都把会宁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四
如今,这些红军战士已远去了父亲和“狗混子”也都早已作古。 我忍不住思念父亲,这染上了“红色情怀”的老头,也思念红军战士“狗混子”老汉。我们曹家,就这样变成了“红色家庭”。父亲和红军战士的交情,成了我们家族永远的光荣和永远的骄傲。 每隔一段时间,我便要去拜谒父亲,以及那些在会宁牺牲、终老的万千红军战士的墓地,即使大多逝者墓碑已无处可寻。我常缓缓蹲下,陪着这些墓碑,一坐就是半天。更多时候,是每每忙碌后都要静下心来,心中空想有一方土地,立着一墩墩红色的碑。逝去的老一辈会宁人和红军英烈在那里相逢。
记者手记 无法忘怀,便成永恒
在会宁,人们谈到长征,少有讲到战役和血泪,而“军民情”出现的频率却颇高。 人们都说,红军三大主力在此胜利大会师,是会宁县这块贫瘠的红色热土的缘分和幸运。这缘分,更凸显在军民情谊之上。鱼水情深,在会宁的山川沟峁之间,在人民群众之中永远传颂着。曹治中父亲和“狗混子”的故事,只是数万个军民故事的一角。几十年来,许多会宁人离开了家乡,但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鱼水”故事无法忘怀。背负着“从红军会师地来的人”这厚重身份感的会宁人,自觉把红军长征精神根植于家族家风之中,以此激励子孙后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这,正是后人归纳的“会师精神”。
荐稿人:lry 2016-10-18 执行编辑:lry 2016-10-18 责任编辑:xwf 2016-10-2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