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3-0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7年3月8日第5版 |
我校汪品先院士的师心 |
原标题:师心 |
作者:#彭德倩
阅读次数:8710
|
曾经听过许多堂课,见证过讲学的精彩、师生互动的美好,总有些瞬间不经意停留在心底,每每浮上心海时,总有触动。
6年前,同济大学阶梯教室,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为学生开讲座,可容纳几百人的大教室提前一小时就有人抢座位,上课前20分钟,已挤得满满当当。
那时,提前到来的汪老先生,正坐在第一排靠右侧位子上,做课前准备,他回头几次张望身后,忽然站起来,一边让出位子,一边向过道上背着大书包的女生招手,微笑着说:“来,来这里坐吧。”当时75岁的老先生,快步走到讲台前继续准备。上课铃响,他精神矍铄,扶着讲台整整讲了2小时,也站了2小时。
6年后的2017年3月7日晚,依然在挤了几百人的大教室里,汪老先生走上讲台,以八旬高龄面向普通本科生开一门新课。眼前的他,和上一次见面相比,似乎瘦了些。不变的,是站上讲台时的肃然,是面对学生的暖暖微笑。
问他,怎么会想到以海洋地球领域专家的身份,跨专业给学生上这样一门公共课。他回答:“之前我在校外开了不少次这方面的讲座,有一天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给我们的学生上呢?让他们在求学的时候,能更深地感受到课业的好玩儿,所以想做一点小小努力。”
时刻以学生为先,以科学为先。师心如昨。
附:同日同版汪品先院士文章 “科学、文化与海洋”是门什么课? 这是门很怪的课。既不是主干课,也不是必修课;并不像基础课,更不是专业课。它并没有“要考的”知识,也不教你“有用”的技巧。这门课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多想想。
无论西方的大学,还是中国的书院,历史都已经超过一千年。但是你想过吗,办大学是干什么的?大学不该是生产学位的工厂,也不该是攒取分数的考场。学校就是个苗圃,在大学里度过的应该是形成基本能力、塑造基本性格的黄金岁月,因此也往往是人生最值得回忆的时光。但是一样的同学、两样的结局,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掌握主动,抓紧时机,活跃思路,拓展眼光。
“科学,文化与海洋”这门课,将向你鼓吹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不少国家有“科学与艺术院”,因为两者是相通的,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文化,要注入科学进展的新鲜血液;科学,要点亮文化积累的智慧之光。
而我国从科学院到高考,文、理之间都产生了断层,客观上的后果是两败俱伤。这门课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老师在课堂的演讲,和学生在网上的讨论,激发起热情和火花,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构筑桥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园角落里的一座小木桥。
汪品先
荐稿人:lry 2017-03-08 执行编辑:lry 2017-03-08 责任编辑:lxl 2017-03-08 |
1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