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6-07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百岁泰斗,良师益友 |
——缅怀张威廉教授 |
作者:赵其昌 %
阅读次数:9020
|
威廉老,原名张传普,号威廉,别号微庐,1902年10月11日生于苏州,2004年6月卒于南京。1914 年考入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济医工学校德文科,1918 年毕业。 一战结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从德国聘来欧尔克教授,开设德国文学系,招收有德语基础的新生。张先生便考入北大,成为该系 1918年首届学生,直到1923年毕业。张先生的德语教学工作始于1933年,即受聘于南京的陆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该校迁至重庆。在重庆,中央大学又邀请他去兼课。因聘书上写的是张威廉,他从此就一直沿用此名。抗战胜利后,陆军大学迁至台湾,张先生则继续任教于中央大学,并随之迁回南京,直至该校于 1947 年建立德语专业,并于解放后更名为南京大学。 由于历史原因,张先生没有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但是,由于他在同济打下了扎实的德语基础,后来又不断学习,严格要求,终于获得了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他的论著近四十部,译作有二十余册。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乃至世界不少角落。他一度被我国德语界誉为“北冯南张”(北方的冯至和南方的张威廉,均为同济校友)的宗师,泰斗级人物。 早在 1923 年,他就出版了《德国文学史大纲》。2000 年,在他 98 岁时, 还出版了《德语教学随笔》。其间,先生出版了诸如反法西斯作家威利·布莱德尔的《父亲们》、《儿子们》、《孙子们》三部曲,席勒的《威廉·退尔》,《唐·卡洛斯》,《杜兰朵》和《德国名诗一百首》等影响广泛的译品。他还翻译了歌德、霍夫曼、格林、豪夫等名家的不少名著。他编写了《大学德语课本》、《新编德语自学》和《德语语法词典》等多种德语教材。 在德语教学法方面,张先生反对使用固定模式,主张根据教学环境、文化背景、学员年龄及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例如在德国教外国人学德语,或给幼年学员上德语课,使用交际教学法效果好;在中国给初学德语的大学生上课, 则宜于用语法翻译法,结合中德语言对比进行教学。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初期, 曾有德国人用德国原版教材,使用单一语言进行德语教学的百人班,以及由中国青年教师用中文教材,使用德、汉双语进行德语教学的二百人班。当二者教学进度相同时,请德国第三者命题,进行统测,结果是后者胜出。充分证明了张先生的理论的正确性。 张先生的成就,还赢得了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伟大民族的敬重,使他先后获得“洪堡纪念章”、“歌德奖章”和总统魏茨泽克授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十字勋章”。 张先生心胸宽阔、谦虚谨慎、助人为乐、不断创新的一流人品,时时、处处、事事得到验证。以笔者为例,虽然未曾在南大注册入学,却不仅从他的译著里得到滋养,还直接面对面地得到不少教益。1979 年,我受命重建同济大学德语专业时,根据当时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同济的工科大学特色,以及德国对外德语教研的状况,打算选定科技德语作重点。但是,国内的德语专业当时几乎清一色地以文学作主攻方向,甚至无处开设一门科技德语课程,对这一新型专业方向认为不屑一顾。张先生却不然。他虽然已对德国文学驾轻就熟,却仍然给予了极大的热情支持。他不但帮助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而且亲自撰写科技德语语法和词汇特色方面的文章。他已近八十岁高龄,仍来同济亲自讲授有关课程, 来参加第一届德语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考试,……。 对同济大学德语教学的重建与发展,张先生一直非常关注,不仅在初期大力支持,而且经年鼓励。例如,每逢节日,他都来信问候,经常用“远大目光”、“伟大魄力”和“卓越成就”等赞誉之词鼓励前进,希望同济的德语教学更快、更好地发展壮大。 作为校友,威廉老从来没有忘记母校的教诲之恩,每逢重要活动,都会提及同济对他人生的意义。例如在接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授予他德国大十字勋章时, 就提到他在同济打下的德语基础。又如在他的封笔之作,98 岁高龄出版的《德语教学随笔》中,就追忆了当年在同济学习德语的情景。 南京大学的德语教学在我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威廉老在谈到南大的成就时, 总是不忘提及 1952 年的院系调整。当时,同济大学德语教研的班底全部转移到了南大。不仅有陈铨等一批名教授,还有成千上万册图书,其中 1823 年版的《席勒全集》等更是今天难得的古本。 荐稿人:ffy 2021-06-07 执行编辑:lry 2021-06-11 责任编辑:lxl 2021-06-2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