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1-05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4年1月5日第7版

传递生活的真谛,大学里重要一课
同济大学网红课《生命的省思》鼓励学生走进养老院、产房、ICU,感悟生命的价值意义
作者:文汇报记者 吴金娇 .  阅读次数:1519

70105_p25.jpg

同济大学生命教育课《生命的省思》课堂现场。


  在大学,有些课程传递知识,有些课程则传递温度。
  “经历了ICU(重症监护病房)之行,我才发现,活着就有意义。”“和养老院里的老人聊天竟然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看过新生儿家长喜悦的表情,我给久未联系的父母拨去了电话。”……这些关于人生的感悟,均来自同济大学网红选修课《生命的省思》的课程作业。
  课程聚焦生命的意义,从恋爱、挫折、独立等00后大学生日常关心的话题入手,引导青年学子感悟、珍惜并敬畏生命。目前,这门课已在同济大学的多个校区开设了11个平行班,悄然触动着上千名学生的心灵。
  “法国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说,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谈及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授姚玉红直言,大学生在尝试独立生活的同时,也会迎接各种挑战。帮助年轻人建立终生“可变速”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并应对日常的平淡、无常的冲击,并从中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命意义,这应是大学教会学生的重要一课。
      
  在直面生死中感受生命的重量
      
  “你印象中的ICU是怎样的?”这是同济大学学生景雯雯在探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ICU之前,向同行小伙伴提出的问题。于这群20岁左右的大学生而言,ICU乃是生死较量之地,因生命的丧失而可怖,因抢救的身影和机器的滴滴声让时间变得有形,也因病痛的呻吟显得沉重。但让同行的七名学生没想到的是,走出ICU后,每个人都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活在人间的那份“小确幸”。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一个关键词——“珍惜”,珍惜能够自如跑跳的当下,珍惜当下才能不负未来。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护士长姐姐说的那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做你想做的事情吧!’。”随着选修结束,景雯雯不由感慨道。
  确实,从一门课程的修习中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收获“好好生活”的动力,这样的课,不“火”也难。记者从同济大学获悉,《生命的省思》这门生命教育课最初于2020年在线上开设。线下教学恢复后,学校第一时间将其拓展为线下课程。从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这门课有了新的尝试。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们走进ICU、产房、养老院等带有特殊生命印记的地方实地采访,以视频和文字形式做好记录和总结。
  实地采访,给不少学生带去了从未有过的生命体验。比如,有学生在妇产科医院目睹新生儿到来的喜悦后,给许久未联系的父母拨通了电话,进行了青春期后的首次深度沟通。
  对大一学生闫振而言,这门课就像一场“心灵体操”。进入大学后,来自山东枣庄的他曾一度因身边“牛人”太多感到苦恼,时常因不够自律、爱拖延陷入精神内耗。因为学长的推荐,他拼手速抢到了这门课。而随后,在这门慢节奏的课程里,他不仅结识了来自不同年级的好友,还被养老院的老人治好了精神内耗。
  那一回,闫振和伙伴们一起前往宁馨养老院采访。“我们蹲在床边,轻轻抚摸着老人的手,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让闫振尤为感动的是,每个老人的记忆都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有的老人把自己的爱好坚持了一辈子,耄耋之年仍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由此观照自己,闫振说,这门课帮助大家学会了内审,懂得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重新找到了学习、生活的节奏。
      
  在应对“小事”中提升心理韧性
      
  除了让学生走进这些镌刻人生重要意义的场所,《生命的省思》课程更多聚焦的是成年人心中的“小事”。例如,与室友之间出现了小矛盾,选择社团时举棋不定等等。
  “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脆皮大学生’现象,但大家其实忽视了为什么‘小事’会击中他们。”在姚玉红看来,正是因为对这些“小事”的忽视,一些学生埋下了心理隐患。
  因此,在《生命的省思》课上,老师会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如何应对失恋、回应父母的高期待以及如何建立友谊等等。
  对青年学生而言,是否能把握住人生的机会,往往正是取决于对这些“小事”的处理。“不要轻视这些‘小事’,因为在大学这个人生阶段,人们很难遇到‘大事’。另一方面,人生原本就充满着很多‘小事’,也正是在这些‘小事’中,我们随时积累着营造幸福生活的储备。”姚玉红说。
  “教育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也谈到,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习如何面对生命的各种不确定性、养成终生“可变速”的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心理韧性和生命质量。在他看来,当前的大学生很需要学习好好生活。“好好生活,应是大学里的一项隐形专业课。”
  目前,同济大学学研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教师正带动全校30余名辅导员一起加入,不断丰富这门心灵课程。同济大学心理中心还在这门课的基础上,出版了新著《你好,生命——写给年轻人的生命教育课》。




荐稿人:lry 2024-01-05  执行编辑:lyh 2024-01-05  责任编辑:wls 2024-01-06

0
 

上一篇以音乐为纽带,凝聚港澳台青春力量
下一篇智能时代,教育更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