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10-14 【编辑录入:思晗一世221】 文章出处:http://xh.xhby.net/newxh/html/2012-10/14/content_648618.htm

“大学城”应尽快变身“科学城”
作者:本报记者 王世停 本报通讯员 王勇 陈宁  阅读次数:5467

       10月13日,来自北京、上海、武汉、深圳、苏州等国内10多个大学城管理机构的负责人齐聚南京,出席首届全国大学城创新发展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峰论坛。

 

  “当下是‘大学城’向‘科学城’转型的关键期,此次论坛是搭建一个平台,共商大学城在新时期转型之路。”论坛东道主、南京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主任黎辉在开场白中说,从大学城到科学城,仅一字之差,却已经成为国内各大学城未来发展的共同方向。

 

  集体更名是由于面临瓶颈

 

  “今年4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推进仙林大学城向仙林科学城转型提升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大学城十年建设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左右努力,把仙林建设成为南京科技创新名城的示范区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科学新城。”栖霞区委书记、南京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工委书记臧正金的介绍,引起各地同行的会心微笑。

 

  无独有偶,北京中关村作为全国大学城的标杆,于去年10月发布《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明确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由大学集聚区向科学城转型。上海、广州、武汉、温州等国内十多座大学城近年也纷纷更名,改成了“大学园区”、“国际创新城”或“科教创新区”。

 

  “大学城集体更名的背后,是新时期下各地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思考和选择。”论坛嘉宾、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伴随着高校扩招、院校合并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全国各地陆续形成了一批以大学城和大学集聚区为核心的城市新区。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要求下,今天的大学城如何依托科教资源优势,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大学城及区域创新发展,并最终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全国各地新时期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新挑战。   

 

       不转型不行。一位南方某大学城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是该引的大学都引来了,随着“扩招潮”退去,在校师生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二是大学城普遍面临空间问题,大的十几平方公里,小的像常州科教城只有5平方公里,无论是产业选择还是腾挪空间都极其有限。延续多年的“划块地、建座城、引高校、扩招生”的大学城发展之路显然已难以为继。   

 

      “斯坦福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相聚南京,一所高校的名字几乎被所有与会代表提及,那就是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

 

   来自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的杨建华认为,只有将密集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才能盘活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斯坦福科技园最初是用厂房和实验用房获得租赁和服务收入,接着实施转型,从而成为美国第一个依托大学而创办的高技术工业园区,才有了硅谷的诞生。中关村现已制订“到2015年总收入超1万亿元,培育3-5家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新目标,将致力于在北京营造“斯坦福-硅谷”的共生发展生态。

 

  “大学城面临的最大课题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介绍,去年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5-20%,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产生这个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导致研究和产业“两张皮”。而大学城这一形态,具有打破瓶颈的天然优势。

 

  在上海松江大学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楚武看来,“斯坦福经验”的核心是不断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为硅谷的人才摇篮。正因如此,今年以来,松江园区试行跨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教研、跨校学费结算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园区内,外籍教师师资共享,每一位学生可以听到七所大学外教的课程,体现了大学城“集聚、共享”的本意所在。

 

  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说,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占硅谷总收入的60%,这个惊人数字的背后是科教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以斯坦福为师,重庆依托大学城,建设了产业链过万亿元的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西部现代物流园,形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一城两园”格局,极大拓展了大学城的发展空间。与产业对接还形成了“资金反哺”,自2000年以来,武汉东湖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累计向园内高校提供科研经费1.3亿元,有力促进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进步。

 

  大学、企业和政府一起来协同创新

 

  13日上午12时,论坛接近尾声,重头戏上演。北京中关村等国内12家大学城代表走上台前,集体签署了“全国大学城创新发展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章程”。

 

  根据章程,联盟单位以推进区域创新发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通过活动组织,定期学习交流和相互借鉴,共同探索构建集技术、科技成果、人才、投融资、项目咨询评估、成果对接、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为一体的、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的信息互动平台,全力营造创新发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在大联盟框架下,每个大学城还将搭建小联盟,汇聚协同创新力量。”黎辉介绍,今年2月,南京仙林科学城内12所高校成立发展联盟,提出集聚各校资源,打造未来辐射拉动整个地区发展的集成地、枢纽站和动力源。从大学城内的高校联盟到各大学城间的发展联盟,将国内科教资源联接成一张网,相信将发挥出协同创新的巨大能量。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指出,大学城的实质就是对大学资源的整合、集中开发和转化利用,其中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政府,转化利用的主体是企业,缺一不可。以仙林大学城为例,南京栖霞区正打造“一城三圈”——高校负责科学创新圈,政府建设创业孵化圈,企业打造产业发展圈。他相信,这种协同创新将促进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从而真正发挥“大学城效应”,开创区域科技创业和产业创新的绿色发展之路

 

 

荐稿人:思晗一世 2012-10-14  执行编辑:lxl 2012-10-15  责任编辑:lry 2012-10-16

0
 

上一篇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下一篇什么样的大学校庆最好?“序长不序爵”清新之风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