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4-1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4月19日第8版 |
打通校园信息“最后一公里” |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张鹏
阅读次数:7995
|
学生研发的手机终端“微同济”因便捷、即时、信息符合需求广受青睐 “前几天班长给大家发飞信通知普通话测试,结果一个室友没收到,错过了报名时间。”大三学生李骏妍告诉记者。在高校,信息的丢失既平常又无奈——每天产生的大量信息通过何种方式传达给学生,是校园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要解决的问题。 便捷、即时、信息符合学生需求,凭借“三大法宝”,从去年起,同济大学学生自主研发运行的手机终端“微同济”流行于校园。在老师眼里,“微同济”不仅是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有益补充,也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参与创业实践提供了阵地。而让学生参与校园信息的管理,体现了高校发展的开放心态。 李骏妍是同济大学哲学专业大三学生,她告诉记者,以往为了了解学校信息,她得游走于同济选课网、同济大学新闻网、同济大学及学院官网等各类网站,因为网络上信息量太大,又很分散,还是会经常看漏通知。 群发短信和邮件、各种官方网页和微博客户端、学生信息系统以及定制短信等,在大学校园里,五花八门的信息传播方式承载了校园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责任。尽管渠道多元,信息传达仍存在分散、更新不及时、垃圾消息过多等弊端,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同济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陈华说,“每天学校里产生海量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发布。这些消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有效传达给学生,一直让学校头疼。校园信息的传播,同样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传统的校园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怎样完善校园信息“最后一公里”的传播?移动终端软件“微同济”的出现,改变了校园信息自上而下单一传播方式,依据信息需求方的要求提供校园信息的推送。 杨俊哲是同济大学12级艺术与媒体学院设计学的硕士研究生,也是“微同济”的创始人之一。在“微同济”的平台上,有这样几个功能板块:个人信息,包含采集和推送、收藏夹、个人资料以及日程管理;推荐活动,集合了学校里各个社团、学生组织乃至各个院的最新活动,同学们还可以按照“最新”、“最火”和“最近”三种方式查看;校园资讯,涵盖了校务通知、团体通知、同济动态以及周边推荐,最后是“每周人物”。 便捷、及时、适应学生需求,是微同济出奇制胜的法宝。目前,全校约有4700名本科生注册微同济。从测试上线至今,微同济共发布了400多个活动信息、500多条校园资讯。在校内,已经有120余个学院、社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建立了自己的公共账号,及时发布各自的最新活动和通知。 无独有偶,浙江大学陈骁强告诉记者,去年底,浙大学生也研发出了自己的手机移动客户端izju,理念和功能都与“微同济”有着相似之处,同样受到了浙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目前,同济大学学生处下设“同济大学学生校园信息服务小组”,专门负责“微同济”软件的研发和运行,让学生也参与到校园信息的管理中来。陈华表示,“微同济”刚刚起步,并不会替代传统的校园信息传播方式,目前他们关注的是怎样将信息传播做得更好。“比如继续弥补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从‘微同济’客户使用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校园活动和服务的喜好,对于开展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由20几个人的团队来运作和管理的校园信息移动终端,更希望这是一个承载了创新教育理念的平台,是一个鼓励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创业实践机会的创造性舞台。”对于微同济,陈华如是说。 本报见习记者 张鹏
推荐人:lry 2013-04-19 执行编辑:lry 2013-04-19 责任编辑:lxl 2013-04-2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