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5-16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5月16日第6版 |
中科大百分百自由选专业 |
作者:本报记者 许琦敏
阅读次数:7113
|
为本科生提供选择适合自己“土壤”的机会
上周末,中科大正式启动了今年的全校专业选择及中期分流工作。根据学校规定,该校本科生在校期间,不仅有三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而且学校可以百分百满足学生选择专业的需求,这在国内高校中开了先河。 本科可换专业,在高校中并非新鲜事,但中科大却做得有些与众不同:花费三年半梳理全部课程、打破各种壁垒方便学生转专业、为此改造全校教学管理系统……为完善这个教学体系,中科大整整花费了十年之功,到今年终于基本完备。副校长陈初升说,这么做就是为了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 真正的创新人才是怎样的?中科大的教授们认为,他们应该乐于在专业道路上不停探索,以挑战前沿为人生乐趣。 高考选专业常常很盲目。这仅仅因为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对大学专业不理解吗?更深层原因在于教育理念。在陈初升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好比温室栽培,尽管出苗率高、长势整齐,却限制了“壮苗”上窜的空间。中科大从几十年的少年班办学中获得感悟,所有本科生都应有机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壤”,长成“参天大树”。 2009级学生周丹,她是中国科大在浙江省招生的最后一名,根据录取规则,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化学学院。大一下学期她就与教学秘书商量,改修化学系课程。大二转到化学系后,她学习成绩持续上升,还在2011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亚洲区预选赛中获得金奖。今年,她以化学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中科大本科生最高奖“郭沫若奖”,并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录取。 来自数学学院的统计显示,转到该院的学生占15%,成绩全部排名前50%,这说明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更强。在整个中科大今年毕业的本科生中,全校共有33人获得“郭奖”,其中9人曾转过专业。 为了能让学生自由“移植”到合适“土壤”,中科大的教学管理者与教授们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摸索,从200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全校范围内转专业。 梳理、统一全校一年级基础课程是重点和难点,整整花了三年半时间。“这是打破跨学院转专业壁垒的第一步。”中科大教务处副处长李蓓介绍,课程不同是学院间最大、最容易设置的壁垒。学校于是规定:学生转专业,只需转入院系同意,原院系无权阻拦。 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专业,但对方又无法接收怎么办?学校允许学生先选修相关学分,一年后再转。如果一直无法转入该专业呢?只要修够该专业学分,就能拿到学位——这意味着,在中科大,只要学生愿意,一定能学到想学的专业。 这么做,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李蓓告诉记者,为此,学校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了大改造:每个学生都可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每个课程变化都会与相关教授、教学秘书的系统相通。“虽然教务处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但只要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就值得去做。”陈初升说。 中科大2011年招收本科生约1800名,2012年教务处提供的转专业名额已高达590人,远远高于192人的申请人数。这192人中85%转系成功,余下的可以通过选修相关专业课程的方式,学到喜欢的专业。 “走这种通道的学生再少,我们也要设置通道、保证畅通。”李蓓认为,这是对学生兴趣的尊重,“哪怕只为一个学生,也要全力做好。” “学会选择,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环节。”中科大学业指导中心的刘祖平教授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重大抉择基本都听命于父母,“独立、理性地选择专业,也是成长的重要一步。” 每年新生入学,就会拿到一本小册子,告诉他们怎样转专业。数学学院2009级学生李昴就成功从化学院转到数学院。他说,每年四五月,同学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转专业。常有学弟学妹来咨询他,他总是说,千万别追求热门,一定要弄清自己兴趣所在。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自我定位,中科大专门成立了学业指导中心,从全校聘请涵盖各学科的25位教授,为学生提供指导。 物理学院王冠中教授认为,转专业是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为了让更多教授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一个酝酿两年的网站近日上线,为学生预约教授交流提供平台。 陈初升告诉记者,很低的“师生比”是成功的关键。他说,中科大有1500多名专任教师,而在校本科生只有7400多人,师生比与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接近。同时,中科大专业集中于理工科,各学科实力都很强,也减小了自由转专业实施的难度。
推荐人:lry 2013-05-16 执行编辑:lry 2013-05-16 责任编辑:lxl 2013-05-1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