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6-02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4年6月2日第3版

数学院士:坚持批改作业50年
作者:李江涛  阅读次数:8673

践行核心价值观

记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姜伯驹院士

 

新华社记者李江涛

      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姜伯驹院士在北京大学执教已半个多世纪。他不仅学问做得好,课讲得更是受欢迎。授课,他看重因材施教,希望每个人都能体验成功;育人,他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学生成为院士、获得大奖,他打心里高兴。

      “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从教几十年,他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

      从求学到任教,姜伯驹一直在北大校园。他说,在这里,他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了前瞻目光,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学风。

      1953年,年仅16岁的姜伯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在学习期间,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两次被评为北大三好学生。留校任教后,他有幸成为著名数学家江泽涵先生的助手。从此,姜伯驹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动点理论和低维拓扑。在当时,国内这个领域还鲜有人问津。

      1964年,姜伯驹在尼尔森数的计算问题上取得突破,他所创立的方法在国外被称为“姜子群”“姜空间”。1978年以后,他将不动点理论与低维拓扑学结合起来,全面解答了有50年之久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1983年,姜伯驹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这是姜伯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强调,他的职业是教师,“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他站在数学讲台前,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着年轻人成长。北大数学学院集体完成的 《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他为有自己的一份贡献而自豪。

“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

      姜伯驹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家。他继承了老师江泽涵先生甘为人梯的精神,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非但不要求学生因循导师,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自主创新,对学生的研究工作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无私的帮助。

      在他的帮助和影响下,一批青年学生赴美留学深造,并取得了优秀成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如王诗、段海豹、周青等已陆续学成回国。王诗--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卓有成就。

      “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姜伯驹深感中国数学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两项成果更有价值。基于这样的理念,多年来,他花费大量时间寻找体现最新思想的材料,组织研究生学习。

      低维流形是拓扑学中年轻且发展快的领域。姜伯驹首次访美时,我国还无人涉猎低维流形领域,他宁愿少出论文,毅然把主要精力转向低维流形。

亲自批改作业50年未变

      姜伯驹院士在北大执教50余载,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他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尽管兼职多,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担负的研究工作也很重,但他从不因此占用上课的时间。

      数学学院的许多学生说,最令他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院士,仍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找出共性问题,真正了解学生的弱项究竟在什么地方,再来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姜伯驹说,亲自批改学生作业,这种习惯他一直坚持了50年。 (据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荐稿人:lry      2014-06-02        执行编辑:lry     2014-06-02        责任编辑:lxl  2014-06-03

0
 

上一篇食堂师傅女儿身患重病 复旦全体师生爱心接力
下一篇大学博物馆藏着哪些值得一看的“宝贝”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