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9-05-20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05月19日第2版 |
六十多年前一篇文章 |
作者:王志冲
阅读次数:10040
|
因为罹患强直性脊柱炎,正值青春的我成了一个完全不能弯腰,不能坐、蹲,只能笔挺躺着或笔挺站着的人。 后来,我自学俄语,从事翻译工作。我见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受到她的鼓励,又以自己的经历,鼓励了许多同样因为疾病而受困的人们。至今,我翻译及创作出书89种,2016年—2018年译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全部作品。 而这一切,源于64年前,一篇刊登在《解放日报》上题为《一个永远健康的青年》的文章,给了当时几乎崩溃的我起死回生的力量。 这篇文章是我母校格致中学图书馆汤廷诰老师所写。 我清楚地记得,14岁时,我在格致中学初三读了一个学期就因病致残,久久卧床。所能动的,渐渐只剩头和手。我住二楼,楼下是商铺。有人从一楼走到二楼,那点震动,对病榻上的我来说,犹如触电上刑。日夜不停,每5分钟疼痛来袭一次,吃不下睡不着,消瘦下去。再无重回课堂可能,我垮了下来。 当时,汤老师供职于格致中学图书馆。我一名初中生,爱跑图书馆,爱看书报杂志,和他有点熟。 1955年在听说我患病卧床后,他初次登门,便拎着一网线袋的书籍,借给我看。其中有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译者梅益先生。这显然是特意挑选,我感激至今。此书和它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对我的一生,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此后,他一再利用休息日,横穿半个上海,登门探望,并劝慰、点拨、引导、鼓励我……他是我陷入人生低谷时久别重逢的贵人。 最意外的是,在我振奋起来后,汤廷诰老师撰写了文章《一个永远健康的青年》登在《解放日报》上,顿时引起社会关切。读者来信数百封,大多寄自本市,也有外地的,最远的是新疆。浦东有位老婆婆,独自找到长宁区法华镇路,说是要看望我。她慈和地叫我“好小囡”,说了不少暖人的话,令我铭感五内…… 《一个永远健康的青年》刊登在《解放日报》1955年4月4日第3版上。文章讲述我的艰困、悲观、彷徨、抗争、立志与憧憬。在文中,汤老师问我寂寞不寂寞,我答道:“学习也来不及,哪有功夫来‘寂寞’呀!”他由衷地夸我“心胸中燃烧着坚强的意志和青春的热情”,“像春日的花朵一样茁壮,焕发”。还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他的文笔,流畅活泼,清新脱俗,打动了《解放日报》的众多读者,并长期激励着我。 这篇文章还附有插图,是著名画家徐甫堡(1912—2004)特地来我家画的。搁板上的那只收音机,不仅真实,而且颇具沧桑感了。我正是靠这老爷收音机,听广播学俄语的。 2000年,上海市作协、译协及虹口区有关部门举办“五月书会”,邀我去虹口书店参加揭幕式,并为自己所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新版本签名售书。我自己也不晓得签了多少名。好在次日,《解放日报》以“好书永远有读者”为题,作了报道,说是有250多位。 2016年—2018年,我翻译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全集》相继出齐,共四种五册,这在社会上引起关注。“钢铁”的各类中译本已有百余种之多,而真正的全集,拙译似尚算得“只此一种”。年过八旬,不怕行家前辈见笑,确乎品味到了一点“成就感”。 而使我当初重燃生活希望的,正是汤老师的鼓励。就我而言,《解放日报》的爱护,汤老师的关心……我感触到国家关怀的温热、社会支持的清芬。 纵然老弱病残,身居斗室,有这样的大氛围,这样的新时代,我满怀学习自信、文化自信,愿本着十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态度,以国际视野,继续跬步前行,去发现与开拓一片又一片可耕地。 (作者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2019年5月19日第2版)
荐稿人:xscclf 2019-05-20 执行编辑:lyh 2019-05-29 责任编辑:zjy 2019-05-2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