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句约定,顾祖恩像亲生儿子一样侍奉战友母亲整整半个多世纪
本报记者 王海燕
走进79岁志愿军老兵顾祖恩的家,墙上最显眼处挂着一面国旗,下方是他战友顾森源的一张烈士证书。
“谁活着回家,谁就要照顾对方亲人。”6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战场硝烟,在顾祖恩的脑海里一遍遍掠过,始终挥之不去的却是那句诺言。
为了这句诺言,活着走出战场的顾祖恩,照料了顾森源母亲整整半个多世纪。
许诺
冬日下午,顾祖恩位于浦东川沙的家中。精神依旧矍铄的老人忆起当年,娓娓道来。
1952年的一个冬日,17岁的顾祖恩、20岁的顾森源和其他100余名川沙籍战友一起参军赴朝。
离开川沙那天,顾森源的妈妈专程来送儿子。顾森源喜欢唱《二朗山》,他妈妈也能唱上几句,人群之中,顾祖恩记住了这位母亲的脸。
很快,战友们经丹东进入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顾祖恩和顾森源正好分在一个班。“夜里行军最苦,我们互相照顾,森源跑不动了,我就帮他扛枪。”顾祖恩回忆那时的情景,头上飞机轰鸣,一个炮弹过来,随时会有人被炸飞。每个人都怀揣着遗书,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可心里都有着难以割舍的牵挂。
训练一个多月后,顾祖恩被分到24军72师炮团当侦察兵,顾森源则分到步兵团。“走的前一晚,我和森源相约,谁活着回家,谁就要照顾对方亲人。”
战火纷飞。但顾祖恩心头始终记着这个诺言,“一开始,我还能打听到森源那个团的战事情况,后来就断了联系。”
战事结束后,顾祖恩到处搜寻战友下落,他曾碰到部队一位老乡,“他说森源牺牲了,我不相信,在《志愿军报》到处搜他的名字,没找到啊。”
1955年,顾祖恩回到家乡曹陆镇,第一个看望的就是顾森源的母亲孙桂琴。看到顾祖恩归来,40多岁的孙桂琴忍不住哭了——“森源在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以后,我就是您亲儿子,会像儿子一样侍奉您。”顾祖恩上前帮孙桂琴擦干了眼泪。
守诺
顾祖恩叫孙桂琴“伲阿妈”,这在当地是对妈妈最亲的称谓。
他把对“阿妈”的关爱,糅进了每一个日子。“阿妈”喜欢吃的东西,他及时买来。老人想亲儿子时,祖恩就陪在她身边,静静地听她念叨。他还买来“阿妈”喜欢听的沪剧磁带,给她解闷。
转眼,顾祖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顾祖恩是乡干部,很多人都张罗着给他在城里说亲。他却执意娶了孙桂琴的女儿、农村户口的顾惠娟。“娶了她女儿,心就更加近了,可以更好地照顾老人。”结婚后,顾祖恩夫妇和老人住在了一起。每天下班回家,自行车还没停稳,就“伲阿妈”、“伲阿妈”地叫开了,和老人说上几句贴心话。
1995年,孙桂琴女儿身患癌症,老人一下子情绪失控。守在妻子病床边的顾祖恩,不得已把老人送到他儿子家照顾。这么多年,他都不曾离开过 “妈妈”,难舍难离之下,这位铮铮男儿抱着“妈妈”痛哭。
续诺
妻子病故后,顾祖恩续娶孟宪芳。妻子很理解他,毫无怨言地和他一起挑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
他们把老人接回家,面南向阳的一间房给了孙桂琴,夫妻俩则蜗居在另一间阴暗的小屋。老人牙不好,他们买来新鲜的豆腐花,喂给老人吃;老人三次开刀,两回骨折,夫妻俩衣不解带尽心服侍。老人躺着动不了,他们就为她洗头、擦身、剪指甲,甚至为便秘的老人抠大便。
2001年,顾祖恩心脏病发作,经常住院。孙桂琴常倚在门边,眼巴巴地等着“儿子”归来。为了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患病的顾祖恩只得把她送去离家不远的福利院。但只要一有空,顾祖恩就往福利院跑。孙桂琴算准顾祖恩来的日子,总会穿上鲜艳的衣裳,张望等待着。有时实在想“儿子”了,就打一个电话过去,这是老人唯一熟记于心的电话号码。
2008年9月,孙桂琴走完她96年的人生路。临终时,老人望着顾祖恩,情深意切地喊了一声“儿子”。这一声呼喊凝聚着她无限的满足,也让顾祖恩潸然泪下。
这么多年来,顾祖恩始终没有对“妈妈”提及那个“生死约定”,他把这个诺言深深埋在心底,用爱的行动来践约。
荐稿人:lry 2014-02-19 执行编辑:lry 2014-02-19 责任编辑:tmy 2014.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