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7-04 【编辑录入:louyouhua】 文章出处:中国青年报

用800个日夜,造一座“静山”
作者:彭俊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阅读次数:629

818295b16f4a5a29f8ef3be5f9cf2024_W020240701500405114926.jpg

漆器作品《静山》。受访者供图

e0a83ef8c7256894cae2f435df2e9ec3_W020240701500407687025.jpg

孙笛扬正在制作漆器作品《静山》。受访者供图


  在今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上,一套名为《静山》的家具陈列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顶楼角落。这套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中式家具,却成了观展者“打卡”的热门作品。“它看起来更像一套镜子,从各种角度看都能看到自己。”有观众如此评价。


  6月20日,持续了20天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在杭州闭幕。本次毕业展开放八大公共展馆,展出面积达4.5万平方米,展出了2868名毕业生的3000余件作品,吸引线下观众40余万人次。


  “突破简单模仿,我要打造不一样的中式家具”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孙笛扬对这次毕业展期待已久,“从大二开始学习漆艺术设计专业到深入研究中国漆技法修复与创作方向,我已经在漆艺领域探索了6年。而这件毕业作品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在这座“静山”的创作之初,孙笛扬就反复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区别于对经典的单纯模仿,同时又能让观众一眼看出这是中式家具。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孙笛扬花了大量精力来梳理中国传统漆艺的发展、了解各个朝代的大漆家具,并对古今大漆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一个系统的报告,最终他决定在纹样的解构上下功夫。


  “静山的纹样运用,解构了传统的盘绦纹,除去其繁复的花纹,将其线条转变为立体化的构造,使其成为家具结构的一部分。”孙笛扬说。


  确定了纹样,孙笛扬几经周折找到了一种来自俄罗斯的全实木层板。这种材料既能精雕成曲面造型,又不会产生明显的形变。而要想让漆器像镜子一样,就必须经过艰难的素髹工艺(仅以单色漆作为装饰的一种工艺——记者注),但如果刮漆灰的过程中有一点点不平整,等到推光后“镜面”反射的周围环境就会产生形变,“会发现有补不完的坑,到处都有不平整,根本补不完”。在这一遍遍地打磨中,毕业展也逐渐临近。


  “如哲人般思考,像匠人般劳作”


  《静山》的创作,从设计到制作,他用了800个日夜,历时两年半。孙笛扬说,一件大漆作品的诞生,要完成制胎、固胎、布漆、刮灰、质色、推光等步骤,而一件常规的作品,单在布漆刮灰上就至少要经历三漆三磨、三灰三磨,而每一遍上漆、打磨之间,又需要花费数天时间等作品阴干。因此,一件好的作品,没有经年累月的打磨,是不可能完成的,“人在磨漆,漆也在磨人”。


  在本科期间,孙笛扬通过漆艺专业系统地学习了传统大漆工艺的制作技法以及漆工艺的理论知识,全方位地了解漆器制作。在研究生阶段,专业老师也给了他极大的创作自由,让他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创作之中。


  在创作的过程中,孙笛扬脑海中常常浮现起老师的一次次教导——希望存持手、眼、心的活力与激情,存持“如哲人般思考,像匠人般劳作”的哲匠精神。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环境当中,在不停重复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新的自己,又否定了以前的自己。在这个建立、摧毁、再建立、再摧毁的过程当中,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孙笛扬很喜欢这段话,也是这些哲理不断地给他提供坚持下去的信念。


  孙笛扬在创作时可能也没有想到,他正在做的,是今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上最大的漆器作品。


  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纯天然液体涂料,是我国传统材料的代表之一。孙笛扬说,关于大漆有两件事鲜为人知:一是,我国的生漆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5%以上;二是,绝大多数人对生漆过敏。


  刚接触生漆时,孙笛扬也会害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因过敏而“鼻青脸肿”,但与漆接触的日子见长,过敏得多了,他发现自己也渐渐和这种材料“磨合出了默契”,时常调侃自己这么白,都是因为做漆过敏脱皮脱出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也和做漆这个枯燥漫长的过程达成了中和。


  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民艺复兴”,要求学生以传统器物研究为基础,以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为导向,强调“人”与“物”的交流,既重技艺的传承,也思考如何让现代思维融入传统技艺。


  “将大漆进行到底”


  历经800个日夜,孙笛扬和他的《静山》,终于立在了象山之上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当观众从山脚向上攀登至此,一眼是林立的树木和建筑,一眼是透露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山”。


  孙笛扬坦言,《静山》和本科毕业作品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尝试制作当代大漆家具,“但其实现在用大漆做家具的已经不多了,大多数都用大漆做工艺品或者雕塑”。在完成毕业作品前,孙笛扬也一次次地陷入自我怀疑:究竟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的?究竟自己能不能做好这件“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具”?


  《静山》完成后孙笛扬受到了很多老师和观众的赞赏。在作品正式展出期间,一位位与作品合影的观众一次又一次地让孙笛扬吃下“定心丸”——“将大漆进行到底”。


  孙笛扬很喜欢今年毕业季主题“世界树”,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毕业展开幕式上提到,要“以生命的眼光理解世界,以自然的眼光理解人”。在和生漆打交道的800个日夜里,孙笛扬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精妙。他希望,每位观众都能在与“静山”的交互中看见它映射的世界,更能从这个世界中看见自己。


  毕业展落幕,孙笛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索着未来要走向何方。他决定坚持初心,创办漆器品牌,紧接着开始了下一个创作。前不久,在参加日本著名漆艺家、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教授田中信行的工作坊时,孙笛扬的新作品——名为《Rebirth》的灯具也得到了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的认可。


  “中国的大漆文明,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浙江的井头山遗址,大漆的传统用途是漆刷建筑物和日用家具等,但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这种制作周期长、价格昂贵、产量较小的材料,已经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制作周期更短、更加廉价、产量更大的材料。”孙笛扬在准备毕业作品时,发现了智研咨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漆器工艺品制造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市场需求潜力报告》,这份材料指出中国漆器的总供需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传统漆行业面临学徒较少的困境。


  孙笛扬觉得,在漆艺术的发展方面,我国有些当代漆艺作品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想为这个时代的人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具。”坚守漆器传统,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助力传统工艺推陈出新,这是孙笛扬研究“中国漆技法修复与创作”的初心。


  虽然公众对于漆器的认识还不足,即便是在中国最早的漆器发源地浙江,相关产业发展仍有不少空白,但孙笛扬表示,将这项古老而又精致的艺术推广到全国,这是他与大漆的下一场磨合,“让漆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他期待的下一座“静山”。




荐稿人:lyh 2024-07-04  执行编辑:lyh 2024-07-04  责任编辑:zjy 2024-07-05

0
 

上一篇陈家欢:做年轻人用的紫砂壶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