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10-02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10月2日第2版

70后教授揭秘“身边的两弹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徐瑞哲  阅读次数:7610

50年前“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如今“两弹”故事吸引12万学子在线听课

    ■本报记者 徐瑞哲
 
  50年前的那个10月,中国“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当年的“两弹精神”离我们是否已很遥远?
 
  “十一”国庆之际,来自“两弹”功勋奖章云集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名“70后”教授,在复旦大学主课堂以他的亲见亲闻,从学习邓稼先亲笔讲义,到向“氢弹之父”汇报工作,再到为核武器插雷管的带教师傅,用一个个故事告诉大学生:其实“两弹精神”一直都在科研人员身边,不曾离开。由于是跨校直播课,这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吸引了全国各地高校12万学子在线选修,创造了听课纪录。
 
  邓稼先为试验延误看病时机
 
  作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九院一所)教授,汤铁钢1997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力学专业毕业,来到位于四川绵阳的九院工作至今。
 
  每个来到九院的年轻人,都要专门学习大学未必学过、更为专业的内容,汤铁钢学到了老院长邓稼先亲手制订的力学讲义。当年,这位为“两弹”事业隐姓埋名的核物理学家,白天工作,晚上讲课,深夜伏案。
 
  有人说,邓稼先是因为核辐射患癌早逝。而九院人知道的真相是,邓稼先平常上厕所半小时出不来,早就发现患有痔疮,但他总是忘记自己的身体。原因很简单,看病要从戈壁回到北京,耽误不起;即使他赴京出差,也总是第一时间赶回试验场。1985年的一天,邓稼先在首都会场上晕倒,被诊断为直肠癌。他一年之内接受了3次大手术,次年因大出血不治。
 
  汤铁钢说,邓稼先确实身先士卒查验核事故现场,但基本防护装备与规范都有,“科学看待问题,还原真实历史”才是对前辈最好的敬重。
 
  让汤铁钢更为震动的是,邓稼先这种舍生成仁的经历也传承在自己的导师、原一所所长胡海波的身上。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失败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那一次当倒计时数到5左右的时候,外场事故发生了,说时迟、那时快,导师一声喝止住自己的徒弟:“你别出去”。汤铁钢似乎被导师的力量一把按在地上,而导师却先冲了出去。
 
  插雷管师傅艺高胆大敢舍身
 
  在23位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技专家中,有一位以身殉国的烈士郭永怀。他的故事令几代九院人感动,在那次从400米高空坠机的事故中,人们在玉米地里找到了他的遗骸,发现他的双手没有做什么自我保护动作,而是紧紧抱着一个机密文件包,不曾分开。钱学森曾说,“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汤铁钢说,在他身边,也有郭永怀这样的不怕死精神。他到九院工作后第一位带教自己的老师傅,看似默默无闻再平凡不过,从没有跟他说起自己的那段经历。从旁人口中,汤铁钢才得知,原来他就是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插雷管的师傅。
 
  最近,一个名为《塔上塔下那些事》的纪录片视频在九院流传,其中就描写了雷管师傅的工作。首颗原子弹采用塔爆方式,这位师傅要孤身一人爬上悬空梯子,在百米高空插好雷管。这片风沙之地,塔上晃得厉害,很少有人有本事一口气爬上塔顶。而且,由于天气干燥,极易引发静电、干扰甚至可能引爆当时的核试验装置。而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师傅,就是这么艺高胆大,置之死地而后生。
 
  被学生爱称为“思政女神”的复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果博士听到此时感慨万千,她觉得“两弹”科研人员真是用生命融入工作,用工作燃尽了生命。“人用宝贵的生命来做什么呢?如果找到一份事业比之更宝贵,值得用生命去守护,这就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人。”
 
  院士翻译专著为青年“做嫁衣”
 
  “两弹精神”也体现在高风亮节、无私无畏上。汤铁钢清楚地记得,自己曾非常有幸向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汇报工作。当时他还不到30岁,在前辈大师面前显得非常紧张。于老则不断提问,关于实验条件、测试方法等,问得十分仔细。专业的交流让汤铁钢变得平静了。
 
  其间,于老面对晚辈坦言,你们现在的实验结果,当年大家并没有预测到。老人家实事求是地说,那时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赶上进度,没有时间逐一开展验证工作,对一些内在规律还认识不足,有时只是凭经验判断,好在结果不错。如今后人以实验过程证实科学现象,令老人家倍感欣慰。
 
  “两弹人”对科学与教育的追求是终身不变的。作为九院一所原科技委主任,孙承纬院士这一代人学的是俄语,英语并不好。可为了国际学术交流,他40多岁才学英语,还赴美国访学。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孙承纬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先后翻译了《爆炸物理学》等多本外国专业著作。业内人士知道,这些专业著作受众范围极小,不能靠卖书挣钱,也不求什么论文评价指标。孙院士的用意只是帮青年科研人员节省下看原著的时间,多留点时间做科研。汤铁钢亲眼所见,70多岁的孙承纬为了赶时间译书,请自己爱人帮忙打字,在办公室里吃了一个月方便面当午饭。他说,在食堂排队打饭,太浪费时间了。
 
  “两弹精神”代代传承至今。汤铁钢的导师胡海波是留洋海归,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就有私营企业找到他,开出年薪5万元,而且可以带上家属一起赴俄工作。结果,胡海波婉言谢绝了邀约,而当年他一个月的收入只有500多元。 
 
 
荐稿人:lry   2016-10-02    执行编辑:lry   2016-10-02    责任编辑:tmy  2016-10-03
0
 

上一篇捐出2万元,卡里仅留200元
下一篇浩瀚银河从此多了颗“何允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