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7-12-16 【编辑录入:louyouhua】 文章出处:《中国青年报》2017年12月15日

好人好报 终得善果
原标题:好人的自信不需要佳话滋养
作者: # 曹 林  阅读次数:7996

       这条新闻,让人看着很温暖,很安心。是的,好人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新闻,总让我们的道德感受到了滋养,让我们更充满做好人的自信。

  

    6年前,当时年仅19岁的广东吴川青年庞华新从外地回家途中发现4名女学生在水塘溺水,他奋不顾身跳下两米多深的水中救起她们。6年后,25岁的庞华新不幸患上白血病,被他救起的4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属在得知庞华新病重后,连夜赶来医院看望,在外地的更是请假赶来,纷纷为当年的救命英雄捐出了自己的心意。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上万名好心人捐助的30万元,使他前期的治疗费用得到解决,医院方面也表示将全力救治庞华新。

  

    新闻后面都是这样能让人感受到温度的留言:你是一个好人就注定被这世界善待,善有善报这句话并不是无道理的,好心有好报说的大概就是这样吧。以德报德,好人救了好人,好人又来救好人。我知道这个世界没他们说得那么好,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没你们说得那么坏,这才是人心应有的样子。

  

    也有人说,终于等到一个暖心的正能量新闻了,这样的事情太少了。看多了那些冷漠无耻,好不容易有一个佳话,让我又相信善良和美好了。能理解这种留言后的情绪,是每天在网站“社会新闻”频道看到太多窒息人心的负能量新闻后,被暖闻中的阳光所治愈的感觉。

  

    我想说的是,人们的善良,对美好的追求,应该源于内在的道义自信和道德信仰,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佳话”支撑。因为这样的佳话,你并不会在新闻中常常看到。并不是说现实中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人们缺乏感恩意识,好人很少受到好报,好人常常既流血又流汗,其实是,我们身边像庞华新这样被温柔以待的故事,行善,感恩,报恩,有很多很多,只不过不像“广东男子6年前救人如今病重,4名当年被救者为其捐款”这样有新闻价值,都很平常,静静地做好事,默默地回报,因为太平常,平常得没有新闻价值。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性判断,媒体上之所以有那么多负能量,那么多让人寒心的新闻,不是说这个社会变坏了,而是,这本身就是新闻应该关注的。媒体并不是对现实的复制,不是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恰恰相反,媒体上的新闻与现实有一种“倒映关系”:媒体上的新闻看起来越负面,现实倒并不那么幽暗;如果媒体上看起来全是正面新闻,都是温暖人心的正能量,现实也许越是不干净。人们有必要具备这样的媒介素养:现实中很少发生的事,才会成为新闻。媒体上之所以充斥着罪恶和堕落,因为那不是生活的常态。作为生活常态的小感动、小温暖、小确幸,因为太平常太平淡,而不会成为新闻。

  

    “救人反被讹诈”“扶人反被诬陷”之类的事件之所以常上头条,倒不是说我们这个社会变坏了,而是,这样的事太反常了,像“人咬狗”那样违背常理,道德感越来越强的人们也对这样的事无法容忍。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好人自信:其一,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善良”因为普遍而缺乏新闻价值;其二,即使有好人没有得到好报的事情发生,并不能摧毁我们的好人盔甲。这句话说得好,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佳话滋养善良固然好,更值得尊重的是,看到丑恶和不公后,目睹“好人未有好报”后,依然相信善良。

  

    我不喜欢一种随意的态度,看到一次背叛之后,呼天抢地地感慨“从此不相信爱情”了;看到一次温暖之后,热泪盈眶地感叹“从此我又相信美好了”。我又相信什么了,这种句式背后是一种让人反感的玻璃心和摇摆人格。轻易“相信”的心,会因为某个相反的个案而轻易地改变。人们很容易在此起彼伏的新闻个案中摇摆,爱时像天使,恨时像魔鬼,有时偏执,有时盲从,热泪盈眶不到一秒迅速义愤填膺。

  

    成熟和强大的标志,就是在变幻不定的新闻背景中有一个泰然自若的人格。他明白,生活不是岁月静好,不是热泪盈眶,不是佳话寓言,而是平实自然。

 

    (文章来源:2017年12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荐稿人:lyh 2017-12-16   执行编辑:lxl 2017-12-17   责任编辑:xwg  2017-12-18

0
 

上一篇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奉献
下一篇有温度的医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