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05-31 【编辑录入:hythyt

万世师表----孔子
作者:黄顺兴  阅读次数:9719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是儒家思想、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在历史上儒家思想作为影响深远的思想、学术流派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他是万世师表,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者表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教育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家世”中盛赞孔子:“高山行止,景行行止”的伟人。孔子学识渊博、严谨,是治国安邦的政治家也是保守的思想家。

 我们尊崇孔子,就要历史、客观、公正、全面、正确地诠释孔子原汁原味的真实思想,弘扬孔子儒学“仁爱”的思想核心,治国安邦的仁义方略,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和严谨治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治学精神。然而历代统治者把孔子当做神和圣人来祭拜,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当做他们的舆论工具和统治思想,用“三纲五常”来麻痹人民,歪曲孔子“仁政”的核心思想。孔子说过:“吾非圣人”(论语·述而篇)。孔子是人,并不是神。把孔子当做神来礼拜,是违背孔子本人意愿的。我们既不要盲目崇拜孔子,把孔子神化,又不能全盘否定孔子的伟大奉献。我认为,孔子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中华民族的万世师表。我们纪念孔子就要弘扬儒家思想的精华,传承“仁则爱人”的“仁政”理念,尤其是大力弘扬孔子对教育的创新理念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在鲁聚徒讲学,遂开私家学之风,可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春秋孔子时代之前,学识文化的传承是由“官师”,以官为师,拜官吏为师,普通庶民是无法接触官史,官书的。而孔子聚众讲学,惠及庶民,“下逮于庶民”。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孟子在《公孙丑篇》中写道:“孔子曰:‘吾学不厌,而教不悔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孔子开创“私家讲学惠及庶民”的创新教学理念是功于千古的。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诸子百家都在寻觅治国,强国的方略,选聘谋士,逐渐形成一个知识阶层,各种学术流派,思想流派显露各自的主张和才能,纷纷著书立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聚众讲学,尤其自齐返鲁,无意仕途,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授徒,在选定教材中边选边定,边教边修。《诗》又称《诗经》,是孔子从民间或官场中流传的三千多首诗中优选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其中国风160篇,雅诗(大雅,小雅)105篇,颂诗40篇。孔子编订的《诗》,以诗六艺授弟子,诗六艺即指“风,雅,颂,赋,比,兴”。《诗》成了孔子授徒的主要教材。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在当时官场上,知识阶层中,都把“诗”中的名句作为流行,时尚的交流语言,引经据典就讲诗曰诗云。孔子删定的《诗经》,为我国诗坛留下有文字记载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还编撰《礼记》,《乐记》。原来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因《乐记》的遗失而成了“五经”。

 孔子自编,自选,自定教材,这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严谨治学精神,令后人万世敬仰,为我们师者起了极伟大的示范作用。

    (一)   孔子的教学理念

 孔子的教学理念,以“知”,“仁”,“勇”为基础,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教学方针以德,智,体为培养目标,是传承孔子的教育理念的,当然内涵是不同的。孔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懼”,並对知,仁,勇作了诠释:“好学近乎知,力学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的教学内容,则以“文,行,忠,信”(述而篇)为主,尤以“行”为先。文:文学(诗文);行:德行,品行;忠:政事主忠;信:言信主信(言必信,行必果),孔子以此四教培养弟子的德,智,行。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历代教育的基石和理念。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诠释了孔子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本职工作。

    (二)孔子的主要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讨论式,启发式

 孔子在施教中,强调根据弟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他懂得按照弟子的不同个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实行施教。冉有,子路授之以言(言,语),颜回,闵子骞,仲子授之以行(德行),子游,子夏授之以文(诗,文——即文学)。在三千弟子中,七十二人精习六艺,担任不同的治国政务,根据弟子的年龄差异,家庭出身背景的差异,分别进行启蒙教学或学术研究和讨论。我认为,因材施教也应该成为我们当代重要的教学方法。

 孔子传播儒学观念除了专题讲学之外,经常与弟子一起对话,答疑解惑,共同讨论,《论语》对此有大量记录。

 孔子与弟子关系十分融洽,弟子十分尊敬老师,孔子也十分关心弟子的身心健康,他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要求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且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不耻下问,对自己严格要求:“吾曰三省我身,为人诺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孔子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学记》中记载:“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主张教学相长,“学学半”,并且言传身教学而不倦,诲人不倦。

    (三) 有教无类,惠及庶民

 孔子讲学授徒以传授儒家思想和学识为己任,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对远方来客,孔子非常高兴。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所传授的弟子中,无论出身富贵或是贫穷,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时代,孔子敢于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的。他讲学不是谋私利开学店,而是传道,授业,解惑,从不计数弟子的供奉,所以庶民弟子也可以听讲接受教育。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教无类”是教育仁政的体现,也是当今值得借鉴的思维模式,至于一切向钱看的学店模式是不可取的,那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假古董,造假,制假的什么“文化”节是背离孔子教育理念的。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为我们起了示范和表率作用,用“万世师表”评价孔子是名至实归的

 

(作者为同济大学关工委报告团成员,原文法学院副教授)


      录入:hyt   2009.6.20    执行编辑:chtz:2009.6.23           责任编辑:tmy  2009.6.27

0
 

上一篇医学院学生应读 医德与和谐
下一篇析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现象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