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06-26 【编辑录入:xiaomi】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 2012年6月26日 02:02-要闻

“习惯了,改也难”?
作者:司马心  阅读次数:7108

        神九尚在太空遨翔,刘洋已在地上热到火烫——刘洋一路读过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个个都成了飞天的母校,据说刘洋少年时的第一张报名单、中学里的第一份作业,都已找到。这也罢了,到了端午的前两天,连航天女英雄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开眼看世界”,也已经“落实”——“34年前的1978年10月6日,刘洋在我校二附院 (今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顺利降生”,一条“喜讯”又在官网和报刊上不胫而走。
    刘洋近30年没回去过的那个小村庄,当然更是热火朝天。媒体云集深挖细找,让刘洋的家人、亲戚、同学、朋友都上了镜头,72岁的“五爷爷”,一遍遍地“回忆”英雄的“往事”——但他只见过30年前仅仅4岁的刘洋啊!五爷爷们只好躲进山里,但还是躲不过,据说又被拽回来“接待记者”、述说点滴。那些原本根本不知道 “本村出了个刘洋”的乡亲,那些仅仅在刘洋“旧居”前那棵老槐树或是大榕树下下过一盘棋或纳过一次凉的老人,一个个都成了“第一手的采访对象”,不得不面对“寻根究底”的追问。没有挖出“第一手”的媒体,另辟蹊径,竟然钻到了山沟沟里,找到了刘洋爷爷的墓,又把那墓上的碑文一个字一个字抄录下来,登在第二天的头版,也算是搞了一个“独家新闻”……现在“故里”已经“掘地三尺”,于是又移师郑州,居然还找到了英雄的“诞生地”,将要公布“女神”出生的斤两,这不禁令人兴奋,当然也令人叹息。
    这自然可以理解,也应予体谅。“天神”对接万众关注,媒体热情无可厚非。的确,这么大一件举国欢呼的喜事,媒体怎能缺位、怎能失语,谁不希望有一点“独家新闻”——当然也有人嘀咕,说上天的三位英雄,景海鹏也好,刘旺也罢,两位须眉,怎么没见有此“热炒”,有的媒体,只做刘洋的文章。这其实也不奇怪,谁叫她独一位巾帼呢?叫做人之常情、“人皆有之”吧,就不去说它了——但有一条“新闻”,却令人恍然大悟,那便是长枪短炮日夜蹲守在郑州市刘洋父母居住地的一位媒体人士,竟毫无倦容地告诉人们,要的就是当年紧紧尾随戴安娜王妃一步也不放松的“帕帕拉西”的那种“职业精神”!
    原来如此,原来一则航天新闻,在于某些同仁,是按照“八卦”的模式来做的。这些年来,“追星”有了定势,“爆料”也成了不二的法门。明星一出,不但要说其花前月下,曝其三角之私,而且要追他或她的“曾经沧海”,挖其出道之前从幼到大的“点滴往事”。这也罢了,问题在于一旦“掘地三尺”成了常事,深挖细查成了惯伎,直至“帕帕拉西”形成了“职业精神”,那就岂但是娱乐新闻、明星轶事,便是科学家的专访、文学家的“传奇”以至政治家的新闻,都要镶出“花边”来,连饱含着高新科技含量、承载着亿万国人祝愿的航天新闻,也不由自主地去套用这类“模式”、发扬这种“精神”,硬是要把它做成类“八卦”?这就叫“习惯了,改也难”?所以我说,我们的用心是好的,热情也真可嘉,只是那一点老“习惯”怎么就是不可移易,那一套老“套路”,就更是很难创新和变革呢?从“刘洋热”的不少“热炒”中,人们看到了某些“娱乐化”的影子。
    这几天已经有有识之士呼吁,给刘洋留一点空间吧,甚至还有恳请还刘洋“隐私”的。这种声音,在“刘洋热”里当然十分微小,谁也不会去听。然而也是按照“习惯”和“模式”,叫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八卦”式的穷追猛打,往往不能持久,当“点滴”挖掘已尽,“轶事”曝晒得差不多时,“围观”一通之后,刘洋们也许很快就会让人淡忘,谁还知道她说过的那句名言,“我感到幸福——被人信任的幸福,被祖国需要的幸福”呢?谁还会铭记英雄的价值观呢——这一点“习惯”,更值得我们叹息和反思呵。
    至于神九还在天上,就有那样的人,用龌龊的语言“调侃”英雄,这只属于他个人的恶习,与我们的行业无干,更与我们的民族无干。

  荐稿人:tmy   2012-06-26   执行编辑:lry  2012-06-26   责任编辑:lxl 2012-06-27

0
 

上一篇中国网事:一对美国夫妇20年收治3000多名中国孤儿
下一篇人格的力量决定走向(红船观澜)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