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4-1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4月17日第2版

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
作者:本报记者 姜澎 樊丽萍 唐闻佳  阅读次数:6449

大学生涉嫌投毒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铺天盖地的消息,让人不注意这件事情都难。不过,我们最好停止一些对大道或小道消息的八卦与好奇,静静地反思一些问题。”谈及“疑似投毒案”,一名医学专家这样说。

  昨天,相关案件占据门户网站、微博、论坛的头条或热点位置。记者采访时发现,专家都在关注事件进展,尤其关心受害学生的安危。与此同时,专家也提到,最近连续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恶性事件提示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1、同学,你恨的到底是什么——
  姚建龙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案件发生后,有人马上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清华大学的铊中毒案。这些案件闹得沸沸扬扬,它们背后都有一些共性:一是发生在名校;二是作案方法比较罕见;三是受害人都很优秀。

  案件引起教育界的反思:遇到不顺心或挫折,学生的攻击心理何以这么强?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的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犯罪心理学上有“挫折攻击理论”一说:当个人遭受挫折后,必然付诸攻击行动,他可能惩戒他人,可能自残,也可能自我消化造成无害结果。投毒者很明显选择了外罚攻击行为。如此大的憎恨,这背后是否折射着他内心对于大学的管理制度、对学校教育本身怀有不满?
  

对同学只有恨没有爱,如此成功教育有什么用?


  金忠明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矛盾,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寻求一个适合的解决办法,哪怕是个人权益受侵犯要维权,起码也要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这些本应该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但可惜,如今的学校教育在这一点上是“失职”的。

  有个小学老师告诉我,他曾调停过一起学生纠纷:小学四年级的班级里,班长和学习委员闹矛盾。老师出面一调解,两个同学立马握手言和。两年后,这两个学生毕业前夕互赠“留言”,一个写的是“别以为我忘记了那件事,我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恨你”,另一个同学也用类似的话“回敬”。这只是小学生啊,心头就有这么多“恨”。

  有句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用在教育上极为合适。在一些孩子身上,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从小被无限强化,而人格养成、道德教育被长期忽略——这个问题到高校才察觉已经太晚,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反思。
  

2、学业过度竞争,迫使学生心灵日渐扭曲——学业过度竞争下的学生已经变形


  上海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学生工作负责人
  每年我都会遇到因为学业竞争而发生的同学矛盾。奖学金评选和各种重大荣誉评选时,收到的各种举报更多。有本科生因为竞争班级第一名没有成功,便在同寝室的同学保温瓶中加洗衣粉,在同学带的菜中偷偷地加洗衣液。

  现在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总是最简单的成绩好或者坏。这样的教育导致学生把成绩看得重于一切。
  

对学生不尊重,怎么培养出尊重生命的学生?


  崔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
  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但现在,好学生的标准变得只剩下“智”。

  对学生的不尊重,使学生既不知道尊重别人,更不知道尊重生命。在学校里,常能看老师从不避讳当着别的老师或当着别的同学的面批评某个学生。事实上,很多家长批评孩子也毫不避讳,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连对别人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更不要谈对生命的尊重了。
  

3、是时候等等落在后面的道德与法律意识——知书却不达礼,道德与法律意识淡漠


  高明 上海市万方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闵行区区政府法律顾问
  一个文明社会的秩序与安全有两把“保护伞”,一个是道德的自我约束,它包含社会行为准则、宗教信仰等;一个是法律的震慑,作为一种国家性强制措施,而“复旦投毒案”敲打着我们重新反思这两块基石——投毒者的行为既不符合道德,也不符合法律。

  我们来看一个极端案例,它发生在国内某政法大学的课堂上,一名法学生持刀将老师当场捅死,而起因竟是老师对该生女朋友的课堂回答给予了负面评价。这在法律上被称为“激情犯罪”。但与此同时,这深深暴露出我们法律意识的淡漠问题。


  如今不少人“知书”却并不“达礼”,道德和法律意识远远没有跟上。学校里,为了应试,法律课绝非“主课”,而被逐渐边缘化。这个悲剧提示我们回头看看“道德”,看看“法律”,守住一些起码的底线。
  
4、当电视剧充斥着尔虞我诈的示范,如此社会熏陶令人心焦——整个社会要反思人文教育缺位

  于莺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人气博主“急诊科女超人”


  国内的医学人文教育是长期缺失的。并且,即便现在有不少医学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增开了课程,但人文教育也并非医学院可以“教”出来的。此外,国内的电视剧,从宫廷剧到婆媳关系,荧屏上充满着算计、市侩、鸡零狗碎的事情,这是否会对社会心态形成不好的引导?


  这件事也让我们反思家庭教育。如今,我们的孩子抗压能力越来越差,另一方面,许多人把“羡慕嫉妒恨”挂在嘴边,这虽是句玩笑话,但这个短语的流行是不是也暴露出一种集体的扭曲心态——看到别人的成绩不是想着自己如何努力,或为别人喝彩,而是充满着负面情绪。
  
5、发生刑事案就给大学贴标签,很不妥——

  张生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于这起案件,请不要过分夸大和炒作。须知,同学之间因纠纷而付诸极端行为,出现伤人等刑事案件,在中外大学里都有,并不特别离奇。每有轰动的案件发生,媒体就大肆炒作,学校也无可避免地被贴标签。对于出现在大学里的这类不幸案件,一方面我们要反思,但作为旁观者,大家也要多一份悲悯,让逝者安息,而不是“上纲上线”。 本报记者 姜澎 樊丽萍 唐闻佳


    推荐人:lry   2013-04-17      执行编辑:lry   2013-04-17       责任编辑:lxl 2013-04-18

0
 

上一篇知识与德性的错位
下一篇信义晾在竹竿上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