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8-09-11 【编辑录入:admini

“人文奥运”与体育精神的回归
作者:封寿炎  阅读次数:22059

8月24日晚,北京鸟巢体育场。在万众瞩目之中,奥林匹克会旗缓缓降落,226名中外少儿合唱团演员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古代不朽之神……祈求降临尘世以彰显自己,让受人瞩目的英雄,在这大地苍穹中, 作为你荣耀的见证……”

  梦幻般的北京奥运会徐徐落下了帷幕,但是体育精神的真谛将永存我们的心间,并将泽被深远。“人文奥运”是我国政府对北京奥运会的庄严承诺之一,而体育精神的回归,自然是“人文奥运”的应有之义。

  体育精神的真谛,就是通过以锻炼人类身体和精神为目的的体育运动,促进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塑造人类的躯体之美、力量之美和精神之美。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里面,伟大的神灵代表着正确、光明、真理和完美,人类的最高理想就是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无限地接近于这些伟大的神灵。人类的两大使命,一是对自身肉体的探索和开拓,二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拓。对肉体的探索和开拓之途就是体育运动。比如说,古希腊人认为,神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是不需要时间的,而人则是需要时间的。那么使用时间最少的人就是人类里最接近于神的人,从而是最完美的人。他们在神殿前面开展跑步比赛,最先跑到终点的人就是最完美的人,他最接近于神,是神“在这大地苍穹之中”的“荣耀的见证”,于是获得众人的崇拜,有权点燃神殿前的火把。据说这就是现在奥运圣火的来源,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来源。可见,体育精神的真谛,是让人类通过锻炼自己的躯体和精神,充分发展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不断地获得发展、丰富和完善,不断地更接近于完美的人。对完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它让人类在对真理的探索、对情感世界的开拓、对肉体完美的追求上获得了无限的发展空间,这正是体育精神的真正伟大之处。

  体育精神很好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在生产劳动中,人的身体往往是工具,而劳动成果才是目的,人们通过运用自己身体的力量和技能去获得劳动成果。而在体育运动中,人的身体既是手段,也是直接的目的,体现了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人们通过跑步、跳跃、角力和投掷等等运动项目,使自己身体的力度、速度、强度和精准度不断提高,不断趋于完美。在体育运动中,人居于中心的位置,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是首要的、直接的目的,而由体育所带来的声誉、地位、财富以及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等等,都是人在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副产品”。

  在体育运动职业化和产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有着某种偏差和迷失:一些人从对身体和运动的热爱,转变为对运动成绩、对比赛胜负、对金牌奖牌榜的关注;一些人从对奋勇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的推崇,转变为对体育明星的声誉、地位和收入的津津乐道;一些人不把体育作为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途径,而把自己异化为体育运动的工具,为了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而进行极端的训练,或者服用违禁药品,牺牲身体的健康和人格的完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人文奥运”的倡导、对“体育精神”的思考和呼唤就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最初倡导的是奥运会的“业余性”,希望参加比赛的都是业余运动员,而他对体育运动提出的诤言是“适度”。他说:“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最本质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 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朝气蓬勃、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鼓励人们过一种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类的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使人类的肉体、精神和生活方式都日渐趋于完美。

  正是在这种伟大的体育精神照耀下,我们看到了本届奥运会所闪耀的人性光辉和人文关怀:那些英雄的荣光———犹如闪电一般掠过跑道,挑战了关于人类极限预言的博尔特,以及一人获得八项冠军,缔造了百年奥运最大神话的菲尔普斯固然赢得了雷鸣般的欢呼和喝彩;而那些在竞技场上失败了的人们:黯然离去的刘翔,以及用了35秒钟才跑完200米的萨米亚,同样用他们的尊严、人格和精神力量赢得了人们的敬意和掌声。

  人文奥运和体育精神带给我们的启迪,还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的领域。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具有尊严和价值,是其他一切价值和意义的立足点和衡量尺度。使人获得发展、丰富和完善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我们从事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科学创造和思想文化活动的时候,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人类本身。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为了人类的和平、繁荣和发展,为了让人们过上健康、尊严而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得到丰富和完善,从而不断走向那种止于至善的完美境界。

                        (全文摘自2008-08-30《解放日报》第5版)

 

荐稿人:118   日期:2008-8-31     Tj:157   日期:2008-9-11

0
 

上一篇历史风貌保护: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下一篇庄炎林和他的“六六赠言”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