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01-06 【编辑录入:wfiwfi

为“范跑跑”开恩的另一面
作者:沙水清  阅读次数:20720

载沉载浮之间,在公众视野里消失了一段时间的“范跑跑”,最近又一次成为话题人物。不过,这一回不是因为“跑”,而是该不该再上岗的问题。

有消息称,因在汶川地震中扔下学生独自逃生引发网民的愤怒,并被称为“范跑跑”的原北大历史系毕业生范美忠,将正式受聘于北京某教育学校,担任该校文科教研室主任和潜能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并将在中央民族大学礼堂演讲人文关怀及如何考上北大。大小媒体和网络闻此又议论鼎沸。后来不知何故,“有关方面”宣布取消了本次演讲。

在这热议当中,有一种“说法”颇具代表性:谁都会犯错误,应该多一些宽容精神,给“范跑跑”改过自新的机会。就此而论,让“范跑跑”再上岗,当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开恩”、“给出路”,无论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传统要求看,还是从倡导宽容宽厚的新的价值追求看,都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包括某教育学校、个别媒体以及“范跑跑”在内,压根儿就没把“上岗”这件事仅仅当作解决个人生计的“再就业工程”,而是试图通过“范跑跑”的高调亮相,叫板我们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是非观。一些赞同“范跑跑”上岗的言论,往往“同情”有余,辨析不足,什么为人师表的职业品格、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似乎都可以弃之不顾。在他们眼里,自私自利、看重一己生命价值,才体现了“人文关怀”,才是以人为本的楷模。即如那个聘用“范跑跑”的某教育学校校长所说,“其行为是个评价角度问题,他引发了中国普通大众对道德、责任这些很形而上的东西认真地做了一次理性而不是想当然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说,对中国的进步也是好事”。言下之意,强调道德、责任是虚幻的,危难时刻丢弃学生“逃跑”才是真实的、理性的。这种颠倒黑白的“评价”,已经不是“角度”问题,根本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颠覆。反面典型的价值,不是因为它本身正确,而是因为它的错误,从反面给人们提供了警示和教训。武断地肯定“范跑跑”的行为,怎么说都不是“中国的进步”。

在多元价值时代,人的追求和选择无疑会出现多样化取向。但是,社会的道德底线和基本要求是无法突破的,事实上也不允许突破。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失去规范,陷入无序状态。正如有识之士所言:人可以不崇高,但不能无耻。“范跑跑”的行为之所以会引起民愤,正是因为他在“不崇高”之余,还要挑战正义和高尚,在博客中发表有辱师德的“惊世之语”,比如:“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在一些人眼里的“人文关怀”,竟是如此自私狭隘;以人为本竟是只要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其他人可以一概不顾,哪怕是自己的亲娘老子。这样的“人文关怀”,不要也罢。对其进行“道德痛击”,恰恰说明善良的人们良知尚未泯灭,还有着基本的道德准绳。至于说“范跑跑”的言行是“以人为本”,谢天谢地,就别曲解一个不容玷污的崇高理念吧。

所以,对于“范跑跑”,宽容是可以的,也应该让他通过再上岗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己之长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可是,在宽容开恩的同时,惟独不能让他作“为人师表”状去讲什么“人文关怀”。在如何对待“人”以及如何做“人”的问题上,应该接受教育的是“范跑跑”,轮不到他对别人尤其是对青年学子“谆谆教导”。否则,道义何以堪,民心何以堪。这就是我们为“范跑跑”开恩时,必须指出的另一面。

                     (全文转自2009-01-05《解放日报》第2版)

 

    荐稿人:110   日期:2009-1-5   Sjbj:120   日期:2009-1-6

0
 

上一篇不能没有“工程伦理”课
下一篇谦虚与虚伪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