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8-11-28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2008-10-30《解放日报》第06版

不能没有“工程伦理”课
作者:徐瑞哲  阅读次数:24580

   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大小工程纷纷上马。国内高校的工程专业也随之热门,却好像缺了一门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课程:工程伦理。

  前天,上海一所全国闻名的岩土工程勘察院50周年院庆,有位德高望重的工程院院士受邀作了学术报告。据他所知,美国排名前9位的工程学科名校,均早已开设“工程伦理”课程,而这门课在国内还是件新鲜事。难道工程只需要学开路架桥的技术,不需要学点专业伦理吗?

  毋庸讳言,现代大工程一旦失效或失败,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有的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也有的是可以避免的人为因素,包括工程师因素。

  在享誉业界的加拿大工学院,所有毕业生都会领取一枚不起眼的钢制戒指。打造戒指的钢材来自一座交付不久便垮塌的大桥,桥的设计者就是该校毕业的工程师。母校因此蒙受羞耻,花钱买下桥梁钢材,制成一枚枚“校耻戒”。多年以来,在该国甚至国际工程领域,不少出色的工程师依然戴着那枚钢戒,不断雪耻正名。许多国外大学的工程伦理课程都将反面案例分析作为最佳教材,让学生们引以为戒。

  不同职业的伦理教育各有侧重,如教育伦理、新闻伦理等。工程师面临多种“伦理困境”,可能比其他行业更复杂。其一,工程师受聘于甲方,而甲方可能从经济利益出发,或者受限于专业知识,主观要求工程师做出成本过低甚至“偷工减料”的设计。其二,工程师也可能在工程监理、咨询等业务中,因种种请托关系,为明知不合规范的设计放行。其三,工程师还可能责任心不够,勘察验证不足,客观上导致设计风险或失误。这些情形想要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除了技术等因素,还需要工程伦理教育。

                     (全文转自 2008-10-30《解放日报》第06版:科教卫·综合新闻·广告)

 

    荐稿人:107  日期:2008-11-3   审校人:115   日期:2008-11-28

0
 

上一篇“零容忍”与“破窗效应”
下一篇为“范跑跑”开恩的另一面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