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2-1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2月17日第14版 |
大洋钻探有多牛:探出许多“史前奇闻” |
作者:记者张建松
阅读次数:5956
|
这是2016年1月16日拍摄的“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上的夜晚景象。 当晚,美国、英国、中国等12国科学家参加的大洋钻探旨在打穿地球壳幔边界,过程十分艰难。进入400米后,随着钻孔越钻越深,钻孔故障频发,已损坏了3个钻头。为了尽快越过故障多发地带,“决心”号采用了力量更大的三牙轮钻头连续向下钻进而不取芯。目前钻孔深度已突破600米,并恢复了正常取芯。新华社资料照片
一望无际的美丽南海再次迎来了蓝色的“决心”号,中外科学家在这里开展第三次大洋钻探。
近半个世纪以来,利用大洋钻探的先进技术,科学家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创造了深海和地球科学领域一个接一个的学术亮点。
从夭折的“莫霍计划”到大洋钻探
打一口深井,打穿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长什么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莫霍计划”。但在付诸实施近十年后,因经费远超预期而夭折,“莫霍钻”最终变成了“乌有钻”。
虽然“莫霍钻”梦想至今仍未实现,却给为此而发展起来的大洋钻探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颖直接的“窥探”地球手段。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四大海洋所联合组成“地球深部采样联合海洋研究所”,提出“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年,“格罗码·挑战者”号大洋钻探船首航墨西哥湾,从此开启了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计划。
迄今为止,这一计划已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
目前正在执行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共有25个成员国、三个执行平台。即美国的“乔迪斯·决心号”、日本的“地球”号和欧洲提供的“特定任务平台”。
发现许多出人意料的“史前奇闻”
通过研究从海底钻取采集的数据、沉积物、岩石、流体、海底生物等珍贵样品,科学家渐渐读懂了“地球天书”的一些篇章,发现许多出人意料的“史前奇闻”。
例如,大洋钻探验证了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学说;在地中海的海底发现了大量盐层,说明地中海在600万年前一度干枯成“晒盐场”;大洋钻探还发现北冰洋曾经是个暖温的“淡水湖”,在5000万年前曾经漂满了浮萍“满江红”。
大洋钻探还证明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确实是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通过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在两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的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
大洋钻探还意外发现了生活在海底岩石里的微生物群——“深部生物圈”,那里是地球上微生物最大的储库,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利用大量的深海沉积物和珊瑚样品,科学家重建了1亿年以来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揭示了冰盖的快速融化过程,证明海平面的升高确实是全球性现象;地球的气候变化受地球轨道参数的控制。
促进我国进入深海研究国际前沿
我国自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以来,已有来自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20多家单位上百位科学家,登上“决心”号参加大洋钻探,促进了我国科学家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
我国科学家共主导了三次南海大洋钻探。1999年开展的首次南海大洋钻探,取得了西太平洋海区最佳的长期沉积记录,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
2014年开展的第二次南海大洋钻探,获取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的深海盆岩芯记录,首次获得南海形成年龄的直接证据,同时还发现了南海形成过程中有多期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发现南海深海盆反复变化的沉积历史。
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将钻取南海的基底岩石,揭示南海成因,检验国际上以大西洋为“蓝本”的大陆破裂理论,揭示“海洋盆地怎样形成”的科学之谜。
“广袤的海洋尽管只是地球的一部分,却承载了整个地球演化历史。大洋钻探计划犹如海上灯塔,照亮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领域,激发了地球深处和深海研究的快速发展。”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品先院士说。(记者张建松)据新华社“决心”号电
荐稿人:lry 2017-02-17 执行编辑:lry 2017-02-17 责任编辑:tmy 2017-02-18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