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5-01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7年5月1日第2版 |
一心报国难移志 不要浮名绊此身 |
——记高原医学专家格日力 |
作者:#新华社王大千
阅读次数:5964
|
高原4月,恰春色芳菲。在青海大学医学院办公室,刚刚送走几名牧区来的患者,感冒多日的格日力一边大口喝水,一边拿起刚刚创刊的《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第一期,蓝色的杂志封面上“主编格日力”和“美国CA收录期刊”的字样格外醒目。 “杂志第一期就收到国际高原医学会主席赫尔曼的投稿,以后要把它办成国际高原医学界领先的核心期刊。”格日力说。专注研究高原医学近40年,其中10年留学海外,但无论身处何地,让青藏高原医学研究成果领先国际,一直是格日力最大的愿望。
“听毛主席的话,学好本领为草原百姓服务”
1952年11月,格日力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的一个偏远山沟。1960年政府在怀头他拉乡创办了民族小学,让渴望识字的格日力有了读书的机会。 “草原上缺医少药,牧民没有医学常识,常常一场感冒引发肺炎、脑膜炎,命就没了。”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的蒙古族少年最初的想法就是为了给家乡百姓看好病。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举办“赤脚医生”学习班,格日力完成了医学基础学习,领到了政府配发的药箱,骑马上山开启了从医生涯。 “1972年,党组织和家乡人民把我推荐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学习,从草原初到上海,思乡心切,听不懂话、吃不惯饭、水土严重不服,我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格日力说。 “听毛主席的话,学好本领为草原百姓服务。”格日力一辈子都忘不了汉族老师和同学给予他的鼓励和帮助。格日力几乎放弃一切空闲时间巩固汉语文化,克服种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全部课程。
“建立‘青海标准’,让国际高原医学研究打上中国烙印”
1978年,中国第一个高原医学研究专业机构———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在西宁成立。同年,学成归来的格日力被调入该所,开始了他的高原医学科研生涯。 1993年,格日力走出国门,进行长达10年的海外留学生活。他在日本学习6年,取得博士学位,又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环境与运动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在“低氧运动生理及高原训练”“低氧与肥胖”等课题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于2001年6月完成了博士后研究。2001年7月,他放弃美国大学开出的优厚条件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青海。 2004年这一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如火如荼,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正在书写数以万计低海拔工程人员无一人死于高原病的奇迹。与此同时,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在青海召开,与会的400多名中外专家讨论确定了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的“青海标准”。 “尤其是‘青海标准’的确立,在国际高原医学领域有‘里程碑’意义。”格日力说。格日力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制定了中国高原病的定义、分型及诊断标准。在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方面,经过多年的高原现场研究,改变了国际高原病专家对高原肺水肿的三低抢救原则,提出了符合青藏高原实际的就地抢救原则,大大降低了高原肺水肿的病死率。 “青海标准”为我国高原医学走上国际舞台赢得了“入场券”。从此,国际高原医学工作者把目光聚焦到中国的青藏高原。
“愿耗尽毕生精力,努力揭开高原病的谜题”
2010年5月14日,美国《科学》杂志向全世界发布报告称,中国留美博士后格日力同美国高校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首次发现藏族人两种基因异于低海拔人群,由此得出基因差异使藏族人具有特殊高原适应性的结论。相关成果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此前,这个问题被人们喻为国际高原医学“哥德巴赫猜想”,已耗去至少三代科学家的努力和心血。 回国十余年来,在格日力的主持下,2003年,我国第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2006年,我国唯一的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在青海大学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医学固定研究基地在可可西里建成。同年,格日力领衔的高原医学专业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单位,实现了青海博士学位授予点零的突破。 目前,格日力将研究点转向青海的地方病。“具有代表性的包虫病,是从狗传染到人,最后发展到脏器里,如果进入晚期则无法挽救。这比高原病危害更大,提前防治意义重大。要研制疫苗,研发药物。” “格日力”在蒙古语中意为光辉、光芒,而他的全名“阿乐腾格日力”则代表金色的光芒。“希望我的‘光’可以温暖更多被病痛困扰的患者,希望我培养的博士生借光前行。我愿耗尽毕生精力,努力揭开高原病的谜题,造福百姓。”格日力说。
荐稿人:lry 2017-05-01 执行编辑:zjy 2017-05-01 责任编辑:xwf 2017-05-0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