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03-21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3月21日第5版

“天使学堂”会遇到奇怪的人
原标题:在“天使学堂”会遇到很多奇怪但很厉害的人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彭德倩  阅读次数:7772

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大厅,课堂无处不在

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大厅,课堂无处不在

 

  国内高校建设“双一流”千帆竞渡之际,沪上大学的一个专业已悄悄攀上亚洲第一。
  近日,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第九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统计调查涵盖7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所高校,横跨五大学科群和48个学科。在艺术设计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升至全球第14名,位居亚洲第一。
  同济设计创意学院成立仅10年,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时代在变化,技术在变化,经济在变化,对设计的需求也在变化。”学院院长娄永琪说:“同济从没有把打造中国最好的设计学院作为自己的目标,我们只想扎根中国大地,做全球唯一,做到极致。”

  最重要的实验室是咖啡厅

  学院最重要的实验室是哪里?娄永琪的回答令人惊讶:“是咖啡厅。”
  走进阜新路上的学院大楼,入口处的“天使学堂”咖啡飘香,温水常备,桌椅可随意拼接组合,学生和老师三三两两围绕,谈兴正酣,他们或许正在为作业争辩,甚至正在上课。“我们有最好的咖啡、披萨,以及重庆小面,在这里,你会遇到很多奇奇怪怪但很厉害的人。”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说。
  “每个人都有创意,这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只是经历了社会化过程后,人们的这种能力日渐减弱了。后来被称为有创意的人,是在这个格式化过程中的幸存者。”娄永琪说:“创意和创新还不一样,创意可以是一个个体行为、个人能力。一个人在房间里唱个歌、跳个舞,可以是创意,但它并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让人们的创意产生社会化影响的过程,就是创新;而这个有意识的谋划和逐步实施的设想,就是设计。”
  放眼世界,设计创意产业风起云涌,中国也在应时而动。同济大学建筑和设计学科深受现代设计鼻祖包豪斯学派影响,也是全国最早开设设计教育的理工类高校之一,传统设计学科亟需转型、创新、求变。
  2009年,一场人才培养探索改革大幕悄然开启。由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主发展而来的一所全新的设计创意学院在东校区挂牌。“突破专业、行业及国界限制,跨学科、国际化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学院成立伊始就打出这样的办学特色。而院训则更加诗意:“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To learn and create,for a meaningful life and a better world.)”

  新型人才是立体“T”型人才

  在传统认知里,设计专业基本功是画画。而这里的“基本功”课程则是本科一年级进校后,必修由MIT(麻省理工)博士孙效华主讲的开源软件应用和编程。
  “我们不仅教学生新技术,而且从一开始就改变学生已有的基于物理世界的思维定式,激发他们在数字网络时代不断探索新的创新手段的兴趣和能力。”娄永琪说。学院成为全国首个将“开源设计”课程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设计学院。去年,在中美2000支队伍参与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中,学院学生获得唯一一个一等奖以及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获得大奖的MagiCube音乐教具产品由两位设计创意学院一年级本科生设计,面向3至6岁儿童,致力于推广实际体验、动手实践的音乐课堂,通过丰富的交互设计手段,让孩子不仅能演奏美妙的音乐,更能在寓教于乐中增进与同伴或父母的交流与互动。
  “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还仅仅停留在艺术或造型设计,如何能‘驱动创新’、引领新经济?”娄永琪说,“设计要创造更高价值。新型设计人才要有开放、整体的设计观,要时时想到自己的设计在产业链中、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如何对它进行商业管理及品牌战略,从而成为能真正驱动创新的设计人才。”
  新的时代,对设计创意类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深度、广度和综合性提出全新要求。立体“T”型人才,是设计创意学院提出的一个新型人才培养的形象说法,其内涵是指“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垂直能力”和“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能力”的“水平能力”的统一。
  硕士生三年级在读研究生黄粒莹,几个月前刚从米兰理工大学交流回来,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里与这里无缝对接,因为在同济念硕士生一年级时,就有很多来自全球的老师和中国老师一起上课,同样重视最前沿的理论和工具。”在同济教书的米兰理工大学副教授范大伟(Davide Fassi)的用户旅程图工具应用,对她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向下延伸。2017年,作为同济大学与黄浦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的首个合作项目,双方共建的沪上第一所以设计教育为特色的公办高中——“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招生。中学采用60%基础型课程加上40%“PBL(基于问题和项目)”创新型课程体系,这种以“设计思维”为导向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置入中学,在国内尚属首次。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3月21日第5版)


 

 

 

荐稿人:ffy 2019-03-21  执行编辑:lxl 2019-03-21  责任编辑:tmy  2019-03-21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下一篇“不接地气”的通识教育,真的需要改良了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