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04-0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4月3日第6版

本科专业增减是道内涵考核“填空题”
大数据、机器人、智能科技等未必是招生就业“爆款”,高校应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水平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徐瑞哲 裘雯涵 彭德倩  阅读次数:8434

  教育部日前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各学校共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83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41个;同时,撤销本科专业416个。
  高校有办学自主权,新增专业目前分类实行备案制和审批制,大部分新增专业只需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即可。经统计,此轮全国新增备案的本科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在数量上名列三甲,共计约400个;而新增审批专业中,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安全分别有35所和25所高校设置,数量居第一第二。那么,大数据、机器人、智能科技真的就是招生和就业的“爆款”吗?本科专业的增与减说明了什么?

  一些专业新增缘于水到渠成

  此次审批结果表明,包括沪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许多学校增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招办主任黄一如说,“新专业的出发点在于前瞻考量,必须要领先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他看来,类似人工智能等引领趋势的专业,尤须尽早在课堂上将基本理论及前沿发展传授给学生,才有可能培养出急需的行业人才。
  事实上,不少新专业的设立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水到渠成,相关高校在开展专业教育之前早已开始积蓄科研力量。去年1月,上海交大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部署,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由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毛军发担任院长,常务副院长杨小康表示,在研究院基础上,去年9月上海交大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通过专家组认证,从各科人才到物理资源集聚,标志着交大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高地的建设计划全面开启。同样,去年12月,依托同济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成立,同时开建“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培养具有AI(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一年度,上海杉达学院新增学前教育专业,这是全国备案数量最多的前7个专业之一,也是唯一的非IT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范剑华告诉记者,申办专业前,他们特意调查了全国和上海幼教教师资源状况,发现随着幼教需求量激增和幼教行业门槛提升,目前上海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满足幼教教师自然和非自然减员数量的一半。从去年起,杉达学院就已开设教育学的幼儿教育方向并开始招生,为开设学前教育专业“预热”。范剑华表示,开新专业也是基于各个学院已有的教学资源,比如学前教育的“养”和“育”同样重要,杉达国际医学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和康复专业的部分专业课也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

  不盲目跟风,撤销专业须理性

  在新增的同时,专业撤销也要给出充分理由。今年,13所普通高校撤销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成为继服装与服饰设计之后被撤销数量最多的本科专业。
  “背后的原因,不是教育技术不重要,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范剑华说,随着教育教学进入数字时代,过去的教育技术有些已经过时,有些已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原本的教育技术专业自然面临着转型或淘汰。上海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朱坚民透露,近年来,上理工自主撤销了电子商务等7个专业。随着新一轮行业技术更新换代,不少专业面临“越走越窄”的困境,面临招不到学生或是专业学生大量流失等难题。
  当然,对于高校专业的增减,不少专家表示需慎之又慎,不能盲目跟风,不要因为学生就业形势不佳就撤掉,其实很多传统专业需要的是转型和升级。“专业撤销会对学生、教师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朱坚民说,“学校应更多对接行业和产业需求,而不是动辄撤销十几个专业。”

  没办出特色,热门就会变“冷门”

  值得关注的是,在高校撤销的专业中,涉及还挺热门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如12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及11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撤销。同样与“IT”沾边,为何有进有退?连日来,针对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专业增减情况,社会也有这样的声音,比如“专业变化是不是紧跟着热门走”“哪个热了就改成哪个名字”“会不会换汤不换药”……
  “用新增或撤销专业的数量来评价某个专业的冷热,是完全错误的解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样甚至会误导学校设置专业以及学生选择专业,“新增或撤销专业需要具体学校具体分析。”有些新增数量多的专业,不乏盲目追逐跟风者,有的学校并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结果由于同时举办这一专业的学校多,总招生规模大,而本校专业又没有办出特色,所以很快就变为“冷门”。熊丙奇表示,近年来被撤销的专业,有不少就属于当初追热举办的专业。一些大学调整专业由行政领导拍板决策,导致没有能力办好的专业仓促上马,有特色的专业却被砍掉或被整合,“而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没有时髦热门的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

  对此,黄一如认为,确实不排除个别高校可能出于招生考量做出相关专业增减。应该明确的是,高校专业发展变化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学校应该有自我要求,做好这道“填空题”,真正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真正传递到人才培养中。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4月3日第6版)

 

 

 

荐稿人:ffy 2019-04-03  执行编辑:lxl 2019-04-03 责任编辑:tmy  2019-04-03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不接地气”的通识教育,真的需要改良了
下一篇读博,与其多“诉苦”不如多“吃苦”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