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0-05-25 【编辑录入:ltzltz】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0.5.23第六版

而立之年“画”镇馆名作
作者:记者徐瑞哲  阅读次数:7095

——记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项目总监于正


 

于正与他的“画作”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一幅《清明上河图》贯穿“智慧长河”展区,高6.5米、长128米,较原作尺寸放大近30倍。画中上千个人物个个会动,还有说有笑会吆喝。千年古都的市井风情还原眼前,日景夜景在4分钟内如梦转换。

长卷幕后,常有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出入。他留着长卷发,戴着黑框镜。即使明白无误地介绍:这位就是中国馆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项目总监、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于正,多数人恐怕也不会相信。他能带着一帮更年轻的“数码画家”,二次创作出一幅镇馆之作吗?

考大学只填一个专业

数字化的《清明上河图》,出自一个学“工业设计”的学生之手。

“除了这个专业,我大概也不能学其他的了。”于正父母都是沪上普通工人,自己也算不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时候,爸爸担心他变成“野孩子”,送他进了书法班,但他不喜欢,只喜欢在练书法的毛边纸页边上画画。结果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是班上的小画师。“爸妈还是很有远见的,在初二那年帮我买了台486电脑,从此我结下了IT缘。”

于正数理化挺不错,但历史、政治却没怎么及格过,到了高中,教导主任严肃地说:“注意,你会考必须门门及格,不然不能参加高考的!”幸运的是,于正的历史会考成绩刚好62分。填高考志愿前,他去了一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那儿教室里可以随便“乱坐”,摆满了画笔、颜料、模型、胶水,“这氛围真是太爽了,跟玩似的!”于是,于正只填了“同济工业设计”1个专业就交了志愿表。在老师、家长劝诫下,他又补填了“计算机”,考下来,虽然语文只考了99分,但数学高达140分。高考发榜时他兴奋地在电视荧屏上发现自己的名字。

进了大学,于正时常“睡懒觉、打球、猛吃、再睡”,但制作的一部动画短片获过全国奖。他还通过一种名为“MIRC”、现已无人问津的老式网聊软件,结识了后来的妻子。毕业前,这个IT画手开始在网上“接活”,帮人设计一些商业作品。一天晚上,他从一家专业论坛上收到了留言帖子——有人关注到他的设计,请他去水晶石上海公司实习。

当时的水晶石还没有因为奥运、世博业务在业内如此闻名,可于正入职8年,一心未改。还在试用期时,不到30岁的公司老总就请他当主管,去新成立的动画部门,带七八个更年轻的“小朋友”。最初,他们只是为楼盘制作动画效果,后来开始制作各类场馆的数字可视化展项,从上海汽车博物馆到上海电信企业展示厅,直至一个大单:世博中国馆。

创意一波三折

鉴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国馆内部展示方案招标,一半竞标者都想到了以不同方式表现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首轮下来,于正所在的水晶石团队名列第8。

好在进了前十,有机会与其他竞标者组团,二度“PK”。于正选择与第7名、第9名团队合作,他们吃住在一起,“头脑风暴”了3个月,基本形成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种种创意,最终在3个团队联合方案中胜出,跻身负责深化设计的班底。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摹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民俗画卷,但画卷毕竟是静态的,只是瞬间的动作定格。“我真的好想时空穿梭,去问问张择端:你画的几百个人物应该怎么活动?”这位历史成绩极差的设计师向多位文化史家请教,知识大幅增长,并开始为所有画中人“编剧本”。“剧本”一天天丰富,最后厚如一部大辞典。于正在百米长卷上标上“经纬线”,691个人物被分为“位移人物”和“原地人物”:“原地人物”基本在原地动作,而“位移人物”在2分钟内会从一个“经纬坐标”移向另一个。像“水浒一百零八将”那样,每个人物都有个编号,如“A101”——首字母表示官吏、商贩、牛马等角色,后面的数字表示叫卖、拉车等动作。有的动作出自“合理想象”,比如汴河虹桥下,一个小孩追一头小猪,小猪冲进了杂货铺,遮铺子的大伞随即一番抖动……

团队中的六七十号人,每人包干大约10个人物,最后按“经纬度”拼接合成。从建立三维模型,到制作“骨骼动画”,再到配上服饰道具等。两个月内,他们“5加2、白加黑”,以“全月无休”的状态,在今年初搞出了第一稿。但没想到,因为种种错位、疏漏,有时人在飞檐走壁,有时人在水中叫卖,有时骑马的胯下没马。“错误百出,没敢给领导看。”

但毕竟,于正对这套方法有了把握。他决定增加难度——出夜景效果,让377个“夜游客”粉墨登场。什么夜景、夜游?原画上没有答案。于正带上一支采风小队,去开封找灵感。果然,这里有几百张桌椅铺成夜排档的场景,还有当地旅游节目 《东京梦华录》的灯光秀。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仅仅为了灯笼的问题,于正再次求教专家,确定好几百年前的灯笼样式,从城门口到店门口,再到手提灯笼,各有不同。

今年2月底,中国馆最高层的展厅内,于正一帮人摆开笔记本电脑和12台电影级投影仪,在100多米超宽银幕上成功进行了首轮试映。一旁敲敲打打加紧施工的工人师傅成了第一批观众,此后,新版《清明上河图》让各地无数参观者慕名前来。

创想永不停止

于正的这个行当,常常没日没夜,陪伴工作台左右的,是好几幅他妻子和3岁女儿的合影。女儿跟父亲一样,也爱画画,而且左右手都能画能写。于正从不对女儿“左右开弓”的习惯加以限制,他希望自己孩子永远不被灌输式地教育,永远保持一种鲜活的想象力和创新的潜能。“我觉得年纪越小,越有所谓‘才’,而我现在已经越发匠气,估计再往后去,理性会越强,想象力会越弱。”于正所在的水晶石公司,成立10年有余,可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左右。这个年轻的公司董事坦言,要腾出空间让更多有天分的年轻人跳出来,搭好平台让他们更加开心地干这份工作。

比起计算机软件设计,画电脑图形图像依然被认为是“电脑蓝领”的工种。但于正不服:虽然他们这批新生代的中国数码画师还达不到最佳火候,未形成大气候,但有朝一日,中国人也会像好莱坞同行那样,为迪斯尼、“阿凡达”们甚至自己的原创大片,输出非凡创意和技艺。

“没准,我们会在10月份推出一个国庆版《清明上河图》,做得喜庆些,甚至搞笑些!”于正不会停止他的创想。

 

 

荐稿人:109  2010-5-25    执行编辑:lry  2010-05-26    责任编辑:wdl  2010-06-08

0
 

上一篇十年磨一剑,跨越纳米王国的门槛
下一篇“我只是打开了那扇大门”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