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臣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又到毕业季,那些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方向”的大学生,正听着创业的集结号,加入一支前途未卜的就业大军。而日前,教育部新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大学今后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此前不久,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国家六部委还曾联合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出台一系列新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打“强心针”。
鼓励大学生创业,堪称形势所逼。统计表明,去年全国611万高校毕业生,毕业时有就业意向的仅占34.5%,初次就业率为67.1%。很多大学生不得不从“找饭碗”变成自己“造饭碗”。不过,学界和商界一直以来就有质疑,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属于“瞎折腾”。而笔者认为,破解大学生创业难问题,轻下判断之前,不妨以史为鉴。
别忘了,20世纪末,国内大学生创业曾一度掀起热潮。当时清华大学效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国内率先组织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借助网络科技热潮及创业投资的烘托,涌现了像视美乐、乐都、易得方舟等一批大学生创业明星企业。创富效应的诱惑和明星企业的带动,使创业在国内高校快速形成一波高潮,并引发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和支持。可惜好景不长,初期衍生的明星企业后来纷纷落败,很长一段时期内,全国大学生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都不足1%。
如果把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集成“反面教材”,可以发现,造成他们创业失败率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创业教育薄弱导致的学生能力缺口,二是由于发展阶段制约导致的社会创业支持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一直维持20-30%的比例,当地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驱动,功不可没。以创业活动最成熟的英国为例,不仅大学开设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高校之间还联合起来专门成立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全国网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有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比如,学校通过牵线搭桥,让有经验的志愿者顾问与有潜力的创业者匹配,为其提供一学期的免费辅导。这些做法都极大地弥补了大学生创业者经营技能和经验上的不足。而纵观国内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能力甚为薄弱,创业课程远未形成体系,打造综合网络更是无从谈起。所以,眼下教育部成立的新部门、对高校的“新”要求,只不过是开了个头。
但正如教育问题不是学校一家的问题一样,大学生创业大军遭“绞杀”,社会创业支持体系匮乏也是重要原因。视美乐等一批大学生创业企业后来陨落,其致命伤是创业投资资本的蛮横和强势。换言之,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高,乃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一群信奉参股不控股、信奉长期投资理念的创业投资家在支持、参与。而在我国,创业投资产业远未成熟,投资商动辄要求控股,多数追求短期回报。
其实,大学生创业,其成败在于他们是否占领了“稀缺资源”。而依笔者研究,创意、果敢、机遇是比经验、资本更为重要的资源。建议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积极扶持建立职业化的创业导师队伍,并出台政策完善社会创业支持体系。如果这两条路走通了,大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社会创业大军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
推荐人:lry 2010-06-10 执行编辑:lry 2010-06-10 责任编辑:wdl 2010-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