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3-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4年3月19日第6版

材料专业“脱坑”,只因“运气好”吗?
一批新兴产业发展释放用人新需求,材料专业毕业生成为今年校园招聘市场“香饽饽”
作者:文汇报记者 储舒婷.  阅读次数:1959

东华大学2024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jpg

东华大学2024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


  眼下正值“金三银四”,是校园招聘的传统旺季。连日来,在沪上多场高校招聘会上,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招兵买马“大户”,从企业需求来看,对材料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大涨。

  曾几何时,“生、化、环、材”专业被贴上“四大天坑”标签,由于这些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就业前景一般,被认为“性价比”不高。但如今,市场用人风向有变,最典型的就是材料专业毕业生,在今年的春招季强势“逆袭”,成为招聘市场的“香饽饽”。

  有人或许会说,材料专业成功“脱坑”,跟运气好有关,搭上了产业新风口的“顺风车”。这话有没有道理?到多所高校采访,记者找到了别样的答案。

      

  薪资待遇可期,大学生就业“首选项”有变

      

  随着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释放出大量就业需求,在这个春招季,不少企业求贤若渴,对应届生开出的平均薪资较往年有所增幅。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系毕业生纷纷进入华为、上海华力、远景科技、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新兴产业企业。从签约情况看,在上海就业的应届毕业硕士生平均年薪在30万元左右,博士生则可达到50万元上下,薪资和待遇水平相当不错。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有一则最新调查显示,六七年前,材料专业毕业生求职的首选是与传统汽车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对口的“主流”是传统制造业;而近三年,集成电路行业一跃成为毕业生的首选项,其次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行业。

  不难发现,除了就业行情“普涨”,材料专业学生的毕业流向也变化明显。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副院长李生娟接受采访时介绍,一批新兴产业正催生旺盛的人才需求,而大学生就业的“首选项”也有新变化。尤其是集成电路行业,去年,仅上海华力一家企业就包揽了该学院二三十名毕业生。而今年,企业开出的“用人订单”呈现更大增幅。

  “可以说,千行百业对新材料的需求都在增加,材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材料制造领域了。”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吴佳介绍,今年,不少新兴行业龙头企业纷纷“组团”招聘,对材料专业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包括上海华力、天马微电子等集成电路企业,比亚迪、理想、小鹏等新能源汽车企业,恒力集团等新材料企业,都向学院发出了邀约。

  那么,应届生的就业“体感”如何?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应届研究生的就业“进度”已近70%,大部分学生已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而该学院本科生中,超过七成选择继续升学。

      

  一次次“迎风而上”,校企合作带来丰厚“附加值”

      

  谈及2024年材料专业毕业生就业“升温”行情,一位高校就业办负责人的感想引人深思:在开展就业工作时,高校其实并非一味“守株待兔”、坐等新风口到来。或许可以这样说,就业行情升温是“果”,而之前引导科研反哺教学和就业的布局则是“因”——一年好过一年的就业良好势头,可谓是高校一次次“迎风而上”的厚积薄发。

  事实上,在材料专业还没有“脱坑”时,不少高校的老师们就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选择主动出击,与行业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校企之间形成了深厚的科研合作基础。在此基础上,更多“附加值”随之而来。

  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上海理工大学已实现在校学生100%参与现代产业学院。李生娟以材料和化学专业举例。按照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大二时会组织学生去企业短期实习;学生升入大三、大四后,则会前往企业从事长期生产实习实践。这些实习均为必修学分。同时,包括上海振华重工、上海华力、陶氏化学、巴斯夫等二三十家行业知名企业也深度参与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每学期都有来自一线的企业导师亲自授课、举办讲座,并参与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在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已坚持多年的“产—学—研—就”模式同样有力助推毕业生就业。通过科研项目合作,企业和学生早早地建立了双向了解的通道。不少时候,一些尚未毕业的优秀学生就被企业相中,提前“预定”。

  一家新材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对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由于企业希望求职者能尽快上手,因此比较看重毕业生的科研方向以及与企业主营业务、紧缺岗位的匹配度。比如,一名应届生若曾参与过企业的项目、对业界有所了解,甚至方向一致,那么无疑是“加分项”。

  产教融合越往深里走,越可能结出新硕果。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相关负责人直言,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部分行业企业的传统业务面临新挑战。因此,培养学生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十分重要。他表示,目前,材料科学系工程硕博士项目均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度,确保教学与产业需求更贴合,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材料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荐稿人:ffy 2024-03-19 执行编辑:ych 2024-03-20 责任编辑:lxl 2024-03-22

0
 

上一篇AI代写论文现象如何科学治理
下一篇增撤调3389个专业点,“历年最多”意味着什么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