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1-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25年1月19日第6版

构建亦师亦友导学关系
作者:孙太怀  阅读次数:69

t014d2316bc4ab84a90.jpg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双重使命。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亦师亦友的导学关系对研究生成长和导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导学冲突、导学矛盾偶有发生。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如何立足导学关系,构建符合研究生成长需求的导学思政体系?

  做好“加法”,叠加思政合力。在以往的思政工作体系中,师生是相对独立的,而导学思政架起一座桥梁,让师生能够在共同的场域中沟通交流。我们开设“薪火相传”导学相长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好导师公开课”“毕业答辩硬核指导”等导学思政品牌活动,定期邀请导师参与辅导员工作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思政育人取得了“1加1大于2”的效果。

  做好“减法”,缩短师生距离。事实证明,导学之间关系越近,导学互动效果越好。我们推进“烛光导航工程”,组织学术导师走进“一站式”学生社区,为研究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指导;开展“温馨行动季”活动,对研究生开展全覆盖谈心谈话等,让导师和学生走近彼此、打开心扉、深入交流、增进感情。

  做好“乘法”,激发成长动力。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鼓励师生走出实验室、走进实践场域,增强导学互动。推出“揭榜挂帅”学科实践专项,要求指导教师全程带队,在师生协作中助力地方解决改革发展难题,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

  做好“除法”,纾解导师压力。良好的导学关系要求导师深入了解每一位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在各方面有效引导学生。学校一方面推出“智慧研工”平台,提高导师日常管理效率,并在学生评价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合理控制导师每年招生人数及在读研究生总数,鼓励导师有针对性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围绕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和研究生成长发展规律,我们将继续探索导学思政建设,活用“加减乘除”法则,培育更加丰富多元的研究生育人微环境,促进研究生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本报记者丁雅诵整理)



荐稿人:ffy 2025-01-19  执行编辑:ych 2025-01-23  责任编辑:lxl 2025-01-24

0
 

上一篇海外留学,如何理性选择、避免盲从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