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01-16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 2011-01-04

“尖子生”为啥无创新优势?
作者:王蔚  阅读次数:9213

教育专家:格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主任魏志春教授最近遇到一件令他感叹的事。系里在招收硕士研究生时,不时有家长辗转找上门,寻问各种入学和考试事宜。对此,魏教授十分反感,哪怕冒着被投诉的风险,也会立即毫不客气地回绝家长——请让孩子自己来问!他说:考研还要爹妈出面,这样的人即使成了研究生,又能有什么真正的科研作为呢,更遑论创新了。
    
    
上海已经明确要为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空间,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当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还很难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社会需求。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第二期名校长名师工程学员成果展示长宁专场上,名师们围绕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展开了研讨。
    
    
魏志春教授对最近上海青少年PISA成绩列世界第一的喜讯做了新的注释。据魏教授掌握的情况,尽管在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成绩均位居第一,但这基本上是有赖于上海整体的考分高,即原来的所谓薄弱学校、差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善,但如果单单分析PISA三项测试的尖子生情况,上海与其他国家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恰恰比拼的是冒尖的那部分人群,在这方面,我们不仅没什么优势,反而还有许多羁绊。
    
    
魏教授还对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少年的一句口号提出了质疑,那就是耳熟能详的爱迪生名言: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中国教育界却习以为常般硬生生掐掉了前半句话。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魏教授说,创新其实靠的是一种灵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属于英才教育,但现在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考试标准都是格式化的、大一统的,教材内容、考试题型都是规定死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自由空间很狭小,这又怎么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长宁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严重威在研讨会上说,从这些年的学生考试情况来看,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有些学生数学成绩很出色,但在物理计算时却失分严重;还有的学生对同一物质的物理性或化学性掌握得很好,但迁移到生物学上,则立刻会显出知识掌握的破绽。这就是说,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隔学科如隔山的,没有知识的融合、没有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不可能迈上创新之路的。
荐稿人:wdl    2011-01-16           责任编辑:wdl       2011-01-16               责任编辑:lry     2011--01--17

0
 

上一篇济南大学工程硕士班:一个有18项专利的班集体
下一篇支丽红:符号和数值混合运算的开拓者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