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02-09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科技日报 2011年02月09日

武维华:与农业结缘一辈子
作者:张于牧 陈磊  阅读次数:9205

    “我更愿意说稳产。”在我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之际,中科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维华在日前举行的九三学社十二届四中全会的科学报告会上的一席发言,让在场听众对粮食“七连增”保持了一份更冷静的思考。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我国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从而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武维华指出,而“资源利用减量化”是源头,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首要任务。

 

    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是武维华——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科学家毕生的事业。

 

    一篇文章:领军五届研究生改良植物钾营养性状

 

    2006年6月30日出版的《细胞》杂志发表了武维华团队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可能在利用分子操作技术改良植物钾营养性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这期杂志同时还发表了国际同行对此项工作的高度评价。

 

    十年磨一剑,是对该项研究的最好注解。

 

    把时光拉回到1994年9月。此时,武维华在美国完成学业举家回国,是继续博士后期间的研究,还是根据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需求从头做起?前者轻车熟路,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出成果;而后者是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

 

    他选择了后者。

 

    植物生长需要钾、磷元素,但我国钾、磷资源匮乏。武维华认为,改良植物磷钾效率性状是我国农作物生产的重大需求,而研究植物磷钾效率的分子遗传及细胞生理机制又有一系列重要的科学问题。

 

    从1996年开始,他带领数名研究生开始了植物磷钾高效及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工作。针对每一性状,进行数十万株幼苗的培养、观测,实验工作异常艰辛。艰辛的实验劳作,相伴着学生的质疑与迷惘:“是否能筛选到我们希望得到的突变体?”

 

    但武维华坚信,既然先前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不同基因型植物的钾、磷营养效率显著不同,说明植物营养性状是遗传控制的,那就完全可能通过遗传诱变改变亲本材料的钾、磷营养性状。

 

    仅这项课题研究,前前后后共有5届研究生参与。武维华团队最终发现了调控植物钾营养性状的重要机制,随后又在植物磷高效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研究结果。

 

    他的学生陈利清讲述了参与这项研究的体会:“武维华老师率领我们团队,按不同研究背景的人分工,各有侧重,在这漫长的科研路上,始终朝一个方向前进。”

 

    一本教材:打通理、农、医、师条块分割

 

    在中国,报考植物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大都要研读一本书——《植物生理学》,这是中科院以及诸多知名高校考研指定用书。

 

    2008年,这本由武维华主编的书修订再版并畅销。

 

    介入教材编写要从10年前说起。那时,同其它教材一样,植物生理学教材也一直沿袭理、农、医、师等划分方法,分别使用各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在一次座谈会上,武维华批评了这种条块分割的现状,认为有悖于植物生理学作为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

 

    初入学术殿堂之门的学子会因一本好教材受益终身。2000年起,武维华投入大量精力,历时3年组织编成新版《植物生理学》教材。此书依据植物生理学的自身学科性质,力求较全面地阐述基本概念和介绍基础知识,参考国际上当时通行的教材章节框架和内容,尽可能在内容上反映国际上植物生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教材内容达到在基础性、通用性、先进性、参考性等方面的统一。

 

    该教材出版后已被多所大学采用,并被列入“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和“国家理科基地教材”。

 

    前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称赞此书:“对逐步改变我国高等学校植物生理学教材一直按照理、工、农、医、师分类,使用不同内容版本的做法,是一有益的尝试。”

 

    2006年,武维华又组织中青年骨干对教材进行改编,在所有章节中都适量增加了一些植物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武维华从来都是这么认真。他的学生说:“武老师会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来不放过我们任何的一个小错误,比如基因名称的大小写、正斜体,杂志名称的写法,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一桩农事:守住耕地“红线”,向盐碱地要效益

 

    “我们这个行当最需要的是静静地做事。”他坦言,自己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理由很简单:“人家是十年磨一剑,我们这行一辈子也许才能磨一剑。”

 

    与武维华聊天,你会发现他说的更多的是大农业。

 

    吃饭事大,让人揪心,却不能头脑发热,科学精神必不可少。

 

    科学精神绝不囿于小小实验室,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注入到他对农业现状的关注中。

 

    对当前热闹的“降氮”问题,武维华持论谨慎:对于中国来讲,涉及粮食增产的问题必须谨慎对待。如果减少氮肥,别的东西要跟上来。

 

    他认为粮食要增产,但也要强调稳产。因为增产会伴随投入增加,污染增加。

 

    中国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巨大压力。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又保护环境?武维华向盐碱地“打起了主意”。他率领的团队在植物抗逆(耐盐、旱)高效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等方面正在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希望能为耐盐碱作物品种培育做点贡献。

 

    但是,身为科学家的武维华却不仅仅将粮食安全寄托在技术进步上,而将视野放得更开。“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可养活2.5亿至3亿人”,2010年,这位全国政协常委在政协会议上提出,“杜绝食物浪费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转变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与农业结缘一辈子,这就是武维华的人生故事。

 

    人物讲述

 

    一次“裸考”:与农业结缘

 

    1961年,我当时6岁。那一年,成份不好的武家响应政府支援农业的号召,从山西临汾返回原籍孝义县兑镇镇务农。

 

    这是一个千年古镇。我先后在这里读完小学和初中,1972年考入学风优良的兑镇高中。“文革”期间,一群不幸的人与幸运的人在这所重点中学相遇。前者是下放改造的外地知识分子,他们原本是太原和北京一些中学甚至大学的老师;后者是像我这样的学生,我们有幸在那个年代享受了优质的教师资源。

 

    我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其间教过小学、中学,当过宣传员,做过编导。因为祖父曾被划为地主,不可能被推荐上大学。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喜讯传遍神州。我得知消息时,已临近考试。组织不批假,也没有时间复习,我就这样仓促应考了。用这个当下时髦的词语来描述就是——“裸考”。

 

    优异的成绩出来了,但家庭出身却让同样成份不好的招生老师为了难。招还是不招?招生老师经过几番内心挣扎,最终录取了我,从此一脚踏进了农业领域。

    一封家书:用亲身经历注解“孝义”

 

    1994年,我回国继续任教中国农大。还是7年前的那个讲师职称,没有启动经费,没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老校长石元春院士询问有什么困难,我回答:“领导的困难肯定比我多,我自己努力想办法解决!”

 

    我向其他老师借了3万元科研经费,与其他老师挤一间办公室,开始了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问我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就从美国回来了呢?”

 

    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当年父亲家信中的一句话——“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你们回国服务”——曾让我涕泪横流。

 

    孝义县的子弟崇尚孝义。去年9月开学,我为学生开设了“学风与科学道德”一门新课。

 

    我经常讲到自己的家乡:“隋朝末年,当地孝子郑兴‘割股奉母’,‘孝行闻于朝’。唐贞观元年,唐太宗亲赐‘孝义’之邑名……”

 

    讲起故乡“孝义”之名的来历时,我有着发自内心的自豪。

 

    人物档案

 

    武维华

 

    先后就读于山西大学、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1991年入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植物生理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长期从事植物钾、磷营养高效的分子遗传和细胞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另外还在植物气孔运动调节信号转导、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调节机制、植物抗逆(耐盐、旱)高效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Plant Physiology、Plant Cell、Plant & Cell Physi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上。

 

荐稿人:wdl  2011-02-09   执行编辑:wdl  2011-02-09   责任编辑:lry   2011--02--10

0
 

上一篇中青院:“智慧星火”教会学生如何“念大学”
下一篇中国高温合金之父:敢向美国总统叫板的老头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