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10-06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1-10-04

上海风洞,中国人的骄傲!
作者:张炯强  阅读次数:9524

——访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杨志刚

W020111004498477656983

杨志刚近照(资料照片)

W020111004498477651093

同济大学风洞实验室正在进行试验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张龙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有一座神秘的“风洞”。每天,总有一款款各大汽车公司的概念车、新型车悄悄地钻进“风洞”,“享受”一番风的体验。

“风洞”旁的办公室里,一位中年男子总在电脑前“追风”:为每辆新车模拟巨大的“人造风”,同时又为每款新车解读各类数据,成为一个“风语者”。他就是中国首个“汽车风洞”——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海归教授杨志刚。

放弃高薪得到事业

神秘的“汽车风洞”到底派啥用场?杨志刚下了个生动的定义:它是汽车工程学和美学的交汇点,通过产生巨大的“人造风”,并且模拟各种温度环境,给设计中的汽车寻找最省油、最安全和最美观的外形,为零部件求得最安全、最耐久的性能。

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接近2000万辆,继续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然而,过去由于没有自己的“风洞”,我国汽车工业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自主品牌培育严重滞后。因为,借用外国“风洞”不但费用昂贵,而且周期长,更要严防泄露商业机密。简言之,没有“风洞”,就没有强有力的中国汽车品牌。

杨志刚1983年赴美留学,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留美学生。在美国的20多年间,他曾先后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刘易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项目组负责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高级分析师、主任工程师。汽车在高速行驶中会产生时常变幻的气流,称为“湍流”,如何精确测算“湍流”,一直是学术界难以攻克的难题。杨志刚和同事率先提出一种“湍流模型”,如今已被空气动力学界广泛使用,发表的论文被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SCI引用百余次。回国前,杨志刚已是名满天下的车辆空气动力学专家,但他虽然旅美多年,仍怀着一颗“中国心”。

2004年,杨志刚回国探亲,不料,正是这次探亲,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时,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找到了杨志刚,为他带来了“英雄帖”:“中国要建造自己的汽车‘风洞’,你来不来?”心随风动,受到汽车风洞项目的强烈吸引,杨志刚毅然放弃美国的高薪、卖掉美国的房子,回国工作。他坚定地说:“我放弃的是个人利益,得到的是事业。”

建造汽车“风洞”并非一帆风顺,历时4年、1500多个日日夜夜,杨志刚率领研发团队,从无到有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规划之初,为攻克减少低频颤振的难题,团队制作1∶15的模型风洞,在两年时间内相继设计十多种方案,最终使低频颤振振幅控制在1.0%,而国际上相同规格风洞的最高水平也只能压到1.4%。单此一次破题,研发团队就申请了9项专利。杨志刚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有10余个汽车‘风洞’,上海的‘风洞’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它是中国人的骄傲!”

甘做教师收获成就杨志刚是“风洞”中心主任,是“风语者”、“追风人”,但他不会忘记自己另一个身份——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除了科研,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学生的培养中,他常说:“有了‘风洞’,只是硬件;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创新,更重要的在于人才。”

2006年,同济大学代表队作为亚洲第一支高校参赛队,参加世界“极限重力车赛”,在这个世界一流公司竞相角逐的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战绩。这支队伍的指导教师正是杨志刚。

杨志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当然是风洞本身研发,建造世界上最好的风洞。但更大的成就感,却是来自作为一名教师,希望10年、15年之后,在中国汽车界、汽车企业中做空气动力学、汽车环境、声学的技术骨干,很多是同济大学毕业的,是杨老师的学生。

记者问杨志刚,如今在上海工作生活,什么时候感觉最快乐?他想了想说,以前回上海探亲,看到满街的汽车,即使是中国品牌的,也很少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外形,“现在,没过几个月上街,就能看到几种新车型,它们都是从我们的‘风洞’里出来的,中国汽车终于有了‘中国制造’的基础。这个时候,我感觉最开心。

荐稿人:wdl 2011-10-6       执行编辑:   ZJY  2011.10.06     责任编辑:tmy   2011.10.12

0
 

上一篇你们也许需要指点,但不需要指指点点
下一篇大学中有这么一群人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