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120只普通的塑料矿泉水瓶,经过一系列改造处理,就能变成一条手感柔软的毛毯,你相信这样的“魔术”吗?山东的一家工厂,正在日夜生产这种变废为宝的毛毯,而这项技术正是来自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的研究组。“本质上说,塑料瓶和合成纤维毛毯都是石油化工产品。”把物质还原到分子层面“解剖”,是朱美芳在聚合物纤维成型及纳米复合功能材料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基础知识牢靠,让她做起新材料研发来得心应手。
见到朱美芳的时候,她刚从山东出差回来,这样的出差几乎每周都有,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纺织纤维行业加快了转型的步伐,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特别愿意把朱美芳这样的科技人员请过去,为产品增加附加值。
朱美芳对一线的企业有着特殊的感情,曾经的她,白天在纤维生产车间里给员工“讲课”,晚上就在男女宿舍间的过道上打个地铺睡觉,这段工厂岁月让她学会了许多一线操作工艺。即便现在条件好了,邀请方安排她住在宾馆,她也喜欢到车间里与技术人员交流,她说,许多研究灵感和技术想法,都是从一线技术工人那里得到的。她和上海康必达、德福伦、中纺投资等企业,就是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和一线生产人员交朋友了解企业需求,再经过产学研精诚合作,朱美芳团队给这些企业带去了功能性纳米复合材料和纤维新技术,凭借这些技术与工艺,这些企业不但度过了金融危机,还获得了明显的效益。
得益于这段经历,朱美芳在带教学生的时候,也喜欢把他们往生产车间“赶”,“我的学生跟我很有缘的,他们也喜欢‘扎’车间,到第一线。”朱美芳说。
“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荣誉属于我们团队。”这是采访中朱美芳强调的最多的话。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有着10余位固定老师和60余位流动的学生。除了搞科研,朱美芳还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她爱教学,甚至搞科研都是为了带好学生,但她带学生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别的教授爱提高尖新,朱美芳却总爱往“根子”上刨,有一次,她的一位学生论文中引用了一种新技术,朱美芳把学生叫来问道,这项技术是如何传承的?第一位发明这项技术的是谁?听了老师这样询问,这名学生赶紧回去“补功课”。朱美芳认为,传统技术往往是新技术之本源,根基扎实了才能真正懂得新技术新在何处。
这种刨根问底的习惯让朱美芳的基础异常扎实,她的很多研究成果也源于这种扎实,在纤维行业里浸润了逾20年,从分子层面上弄懂了纤维材料后,她的触角也延伸到许多相关领域,从建筑材料到牙模器具再到宇航材料,这些年她的研究从未停止,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许多都填补了国内空白。
朱美芳在东华大学已经呆了快30年了,研究生毕业后,她就加入了当时化纤系主任陈彦模教授新组建的课题组,巧的是,陈彦模是1995年上海市“科技精英”,朱美芳更愿意把此次获得科技精英称号的殊荣看作是一种传承,她更希望自己的学生中也能出现科技精英,让科研求实的传统传递下去。
荐稿人:WDL 2011-11-25 执行编辑:zjy 2011.11.25 责任编辑:tmy 2011.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