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01-12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华网 新华微博2012年01月10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丘成桐对话青年学子:我从没放弃做大数学家的念头
  阅读次数:8516

    丘成桐说,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数学博士不过寥寥几人,数学书籍也不丰富

从没放弃做大数学家的念头

  日前,丘成桐在广东一次演讲时,直言不讳地告诉青年学子:“记得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懂得的东西实在不多。”

  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的数学博士不过寥寥几人,图书馆收藏的数学书也不见得比一般的书店多。丘成桐看的数学书,大部分是国内版或托友人到台湾买来的盗版外文书,种类少得可怜,“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做大数学家的念头”。

  其时,丘成桐看了所有能够看到的数学书。而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则是做了书中的所有习题,“这并不是课堂上老师要求的事情,我努力去做,一方面是出于兴趣,一方面是知道要成为优秀的学者,必须将基础打好。”

  尽管40年来自己每天都在学习,但丘成桐还是要承认,“在大学打下的基础是最重要的。”

  他分享自己的经验: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无往而不利的,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弱点。而做习题正是找出自己弱点的门路。

  听课、发问和与同学交流也非常重要。

  在大学时,丘成桐的数学水平已远超同辈人,但是他发现和同学交流的好处很大:“我给同学解释课题时,经常发现自己还未理解清楚的地方,由此温故知新,得益不少。即使到了今天,有时在给学生讲解的一瞬间,往往灵光一闪,找到新的想法,解决了一些难题。”

  丘成桐认为,做学问,尤其是有深度的学问,不是靠一时的冲动就可以完成的。

  他特别告诫青年一代,“故事或电影里某人灵机一动,解决了重要的问题,完成了一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问”的故事只是个童话,“这些事情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我也不相信以后会有”。

  “我们还是本科生,很多学问都没有学过,你凭什么说10年内我们会对科技有重要的贡献?”对于这样的疑问,丘成桐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你们太小看自己了”。

  丘成桐说,只要把基础打好,技术熟练后,很快就可以海阔天空地去闯、去创新了。“回顾历史,大部分科学上的突破,都是在科学家30岁以前完成的。”

  要懂得做好学问,必须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

  丘成桐鼓励青年学子多读名人传记,了解著名学者如何学习、克服挫折和开拓新的方向。

  “我的专业虽是数学,但在阅读其他学科名家的成功经验时,也会深受启发。”丘成桐说。

  丘成桐曾经读过詹姆斯·沃森写的一本小书,书中描述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结构的一段故事。

  两人为了研究生物的基本结构,三年间完成了20世纪其中一个最伟大的科学杰作。当时詹姆斯·沃森才20岁出头,他的基础虽然很好,但是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靠无比的专注和热情,深信可以攀登生物学的高峰,完成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

  他找到一个好拍档,那就是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合作期间,曾遇上停滞不前的低潮,但他们并没有放弃,通过学习并利用同行最新的结果,终于比竞争对手早一步测定了DNA的结构。

  丘成桐从沃森的故事中总结了三点:

  年轻人要有充实的基础知识。一旦碰到重要问题时,能有足够的工具来解决它。即使工具不够,也懂得找合适的学者合作。克里克就是沃森的合作者,他们的知识是互补的。

  做学问要有热情,有了热情才能够专注。重要的成果往往需要3年、5年甚至10年才能够完成。

  找到正确的方向,做重要的问题。决定后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荐稿人:wdl 2012-01-12   执行编辑: tmy  2012.1.12   责任编辑:zjy 2012.1.12

0
 

上一篇以人格和学术树起丰碑的朱一玄教授
下一篇中专生研制出中国第1支甲肝疫苗不要仅为成绩学习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