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10-13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 人民日报 》( 2012年10月11日 04 版) |
大数据时代的思考与探索——“人民日报校园行”北京师范大学站侧记 |
作者:本报记者 赵婀娜
阅读次数:7599
|
“这是一个挑战和机遇扑面而来的时代,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快速反应,就需要学习。”
“应该承认,现实中的确存在着‘两个舆论场’,如何打通这两个舆论场,求得最大公约数,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也是我们这次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的一个新的课题。”10月10日,“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第十场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做了题为《大数据时代 人民日报的全媒体方阵》的主题演讲,同北京师范大学的数百名学子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沟通与对话。
这是一次历史感与时代感并存的沟通。
这是一次有关责任与担当的沟通。
这是一次充满智慧与真诚的沟通。
沟通中,人民日报社的历史感与时代感被一一呈现。马利副总编辑与同学们分享了在全媒体时代,人民日报社所做的思考与探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搜索、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人民日报从4块版到8块版到16块版再到24块版,日发行量280万份,人民网日均点击量达2—3亿,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量已经达到210万。我们还有人民搜索、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环球人物等26家社属报刊和企业以及电子阅报栏、手机报、手机电视、iPad/iPhone客户终端等各类新闻产品。”听到马利副总编辑的介绍,很多同学表示,喜欢人民日报的厚重,也喜欢人民日报微博这种贴近读者、贴近青年的锐意革新之举。
沟通中,责任感与使命感被传递。“同学们,在你们昂扬自信、挥洒青春的同时,心中一定要有大局。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杂音、噪音,都是发展中的阵痛,这都是难免的。但是我们的国家要发展,我们的民族要振兴,作为一名北师大的学子,我们更要多一份沉稳、多一份扎实。”当马利副总编辑讲到这儿,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内鸦雀无声,同学们屏息凝神,细细品味与思考。一些同学说:“我们感动并将牢记新闻前辈提出的这份殷切期望。”
沟通中,充满智慧与真诚。主题演讲之后的交流互动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同学们的博学笃思与人民日报人的真诚智慧交相呼应,精彩纷呈。
“如何处理新闻时效性与报道深度之间的关系?”“如何让评论既代表党和国家的声音,又能说出人民群众的心声?”“请问你们为什么要做记者?在工作中,你们感到幸福吗?”“请问您如何评价举国体制下的金牌文化和奥运精神?”……同学们的问题个个带着思考,带着锐气。
“我们在媒体竞争当中抓深度,抓的是第一时间的深度,抓的是最快的深度。”“作为一名职业的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建设者的心态。”“一些媒体、一些国家借一些国际事件抹黑中国,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有必要用事实去反驳,同时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的主张。”……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人民日报社数字传播办公室主任余继军、人民日报社体育部副主任汪大昭、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记者焦翔对同学们的提问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荐稿人:clf 2012.10.13 执行编辑:zjy 2012.10.13 责任编辑:tmy 2012.10.1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