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属于中国人的日子——茫茫太空中,“神九”和“天宫一号”首次手动交会对接;浩瀚海洋深处,“蛟龙”号冲刺7000米成功。海天之间,宇航员和潜航员互致问候、共祝祖国强盛。 6月24日的7020米,紧接着6月27日的7062米,“蛟龙”号一再刷新着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自称“深海的哥”的叶聪生于1979年,他投身“蛟龙”号时年仅23岁。如今,他不仅是“蛟龙”号的驾驶员,还是它的设计师、质量师和建造师。 自幼迷恋舰船兵器
身躯洁白,尾翼红色,外观酷似一颗胶囊的中国“蛟龙”号潜水器,有一个可爱的外号——“小胖”。别看“小胖”显得很笨重,它的本领可不小。
无独有偶,驾驶这个“小胖”在深海刷新“中国深度”的叶聪,也长得胖墩墩的,但动作敏捷,频频创造奇迹,人们也亲昵地称他为“小胖”。
1979年11月7日,“小胖”叶聪出生于湖北武汉市郊黄陂长江北岸的滠水河旁。这里既有最早的“九省通衢”的商代盘龙城遗址,又有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黄祖演练水兵的武湖,还有纪念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的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双凤亭。
叶聪自幼兴趣广泛,小学时热衷于画图与设计,对兵器和舰船之类的知识非常感兴趣。上中学时又迷上了理工科,《舰船知识》杂志是他当时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同时他还喜欢文学期刊。他创作的一篇以“枪”为题材的小说,曾在报刊征文中获过奖。
那是叶聪上初中的一天,一家人正在一起吃饭,叶聪突然放下碗筷,拿出草稿对叶大群说:“爸爸,您帮我把这篇文章打印一下吧,我想参加征文比赛。”素好文史的老叶拿来一看,是儿子写的一篇科幻小说——《一杆枪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支放在武器库中的枪,羡慕世界的五光十色,跑到街上逛,后来在一名警察的劝说下,它认识到,和平年代自己应该待的位置,主动回到了武器库中。老叶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对儿子进行了一番鼓励,期待儿子实现夙愿。
1997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叶聪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工程专业列为第一志愿,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备选志愿。他的中学老师回忆说,如果不是哈工大录取,叶聪极有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叶聪自幼嗜书如命,常常手不释卷。大学毕业时,他什么行李都没有要,只寄回一堆书,足足装满了三大编织袋。
“蛟龙”号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叶聪虽然集“蛟龙”号的设计师、质量师、建造师和试航员于一身,但他首先是从设计师做起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船舶工程是自己的最爱,所以在大学期间,经过一番刻苦攻读,叶聪系统地学习掌握了现代船舶工程学理论。其中,他把自己大部分课余时间用在动手设计上。当别人在背专业课知识的时候,他在画图设计;当别人在教室上自习的时候,他还在画图设计;当别人周末放松时,他一头扎进图书馆,翻阅图书,画图设计。
“我喜欢自己动手设计。”那时叶聪每次看到新船型,心里都会有一种冲动,希望亲自把它设计出来。读大四时,他设计了一条内河船,这个看似普通的设计得到指导老师的高度好评,这条尚未从图纸上“走”下来的船被认为“已经跟实践应用很接近了”。
2001年毕业后,他选择了去船舶理论研究与应用都很强的设在江苏无锡的中船重工702所工作。
叶聪是幸运的。2002年,当他得知我国开始研制第一艘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深海潜水器,并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其水平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结构、材料、控制、海洋学等领域的综合科技实力。于是,在工程启动不久,叶聪就主动请缨参战。
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团队,当时的叶聪只是初出茅庐的牛犊,且是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但在叶聪看来,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对项目的初步了解后,他对做船舶的时间线和空间线都特别清楚,他就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着手进行潜水器的效果设计。
机会是给予有准备的人的。叶聪的勤奋努力打动了“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徐总在图纸上看到了他扎实的功底与潜力。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他因此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感谢总工程师徐芑南先生对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的信任和培养。要知道,当时潜器设计团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8岁。”叶聪说。
总布置是潜水器设计的关键部分,所有潜水器设备的功能、指标、接口都需要通过总布置主任设计师来协调和配置,可以说是整个潜水器设计的主线。叶聪不负众望,与团队成员一起近乎白手起家,凭着自己的理解,他坚持做设计图,一版不行,就再来一版。他编写、绘制了大量的设计报告和图纸。在没有母型船提供参考借鉴的艰难环境中,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他之手。
叶聪的优点是可以“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他对“每一个部件都算得很清楚,有时候都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计算,操作时间都要精确到秒”。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改了几百遍。
“不把问题解决了,睡觉肯定不踏实。”叶聪深夜加班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凌晨3点多,他突然发现设计稿中存在问题,于是立即给副总工打电话,尽管已经做了几天的设计稿快完工了,可是因为这个问题,他还是将前期的工作归零,重新设计,等到新的设计完工,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
总布置设计工作需要与其他各个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充分协调,叶聪在设计团队中谦虚谨慎,能够主动诚恳地与人沟通,技术上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出色的工作表现让他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在参与“蛟龙”号设计、研制的过程中,他也深谙其结构和各部分的性能,为后来成为潜航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驾马车”的领头雁 出于对载人深潜事业的热爱,一路伴随载人潜水器成长的叶聪,更是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并迅速成长为我国载人深潜领域潜航员专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2005年,中美两国开展联合深潜活动,叶聪是中国五人组成员之一。他利用美国的载人潜水器Alvin,完成了两次2200米深度的下潜任务。作为参与Alvin工程下潜和驾驶员培训下潜的第一个中国人,其工作获得了美国专家的好评。这是我国首次组团出征载人深潜,也是中美首次联合开展的深潜科考,它为我国进行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和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媒体评价这次任务与载人航天殊途同归,堪称我国大深度载人深潜科考的一次“淬火”——为培养潜航员和完善工程体系的设计积累经验,也为潜水器管理、实用和维护取得了宝贵资料。
作为中国“深潜”旅程的工具——“蛟龙”号,对其“驾驶员”(主驾驶)和“乘客”(副手)都有“特殊要求”。其中,对于“乘客”的潜航员来说,不但要求35周岁以下,大学以上学历,船舶、机械等专业背景出身,还有其他严格的要求。在生理上,身体不能有异味,以免在狭小的空间里影响同伴;不能有心脏病、传染病、幽闭恐惧症等;一般体重不超过80公斤,身高最好不超过1米75。此外,还需要有多次的实习操作经验,包括独立执行1000米以上深度的下潜任务等。而作为主“驾驶员”,叶聪的经历则更具传奇色彩。
“蛟龙”号的内部空间不到5立方米。3名下潜人员只能在直径1.4米的地板上活动,还要放很多仪器、文件资料和少量生活用品。“这在全世界的潜水器里面已经算大的了。”然而,“蛟龙”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补充能量、矿物质盐的饮料,潜航员也可携带食物,但重量要严格控制。小便器等方便用具也一应俱全,并已考虑为女潜航员设计相关用具。
“蛟龙”里面的空间并不大。“我坐在中间,两边还有两个试航员,如果我需要站立的话,他们两人得紧紧地靠在舱壁上配合才行。”
既然里面空间那么窄,找位瘦小点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叶聪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研究员赞扬叶聪工作多年来处变不惊、处事沉着,是位理想的试航员。“作为设计师,他对深潜事业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尽管他胖了一点,但仍是首选”。
叶聪是驾驶团队的负责人,目标是培养更多的潜航员。据悉,按照国外的标准,要培养一个潜航员必须经过熟悉潜水器技术、培训、考核、发证等一系列的程序后,才有见习驾驶的机会。一般而言,要培养一个潜航员需要四年时间,花费在四五百万元以上,且需经过层层选拔考核和特训。而培养一名合格的主驾,起码要三至五年的时间。叶聪给潜航员的选材标准总结了三点:专业、身体、心理。“专业最好是学习机械、电子、船舶方面的。一次下潜通常需要八九个小时,对身体而言,绝不是一次舒适的旅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要有在幽闭环境内沉着、清醒、独立完成细微操作的能力,并且拥有在强大精神压力下,准确判断局势的潜力。
随着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潜航员队伍的工作开始提上日程,而叶聪也被赋予了另一个角色:潜航员培训师。从2007年开始,他与“蛟龙”号其他设计建造团队成员一起,成为潜航员的教员,为新招募的潜航员学员付文韬和唐嘉陵量身订制了培训方案,并使他们在海试实战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并顺利通过专家考评,成为合格的潜航员。
从2009年7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三年中先后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和5000米级海上试验,叶聪作为现场指挥部成员、潜水器的主驾驶员,“蛟龙”号第一次突破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深度,都是在他的操作下完成的。从此,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1年7月26日,他再次作为主驾驶,驾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5000米水深,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之前,叶聪是国内唯一的深潜海试主驾驶,可称得上是潜航员的领军人物。经过2011年的海试,主驾驶的队伍得以壮大,付文韬和唐嘉陵已经成长起来。叶聪称,他们三人已经成为中国载人潜水器主驾驶的“三驾马车”。从此潜航员就拥有了集团军作战的优势,三个人可以轮番上阵。
此前,世界上有四大载人潜水器,即美国“阿尔文”号、日本“深海”号、法国的“鹦鹉螺”号和俄罗斯的“和平”号。中国“蛟龙”下潜7000米的海试成功,引起了西方媒体的极大关注。
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蛟龙”号代表着中国“打响了征服海洋的战斗”。美国《华尔街日报》担心,美国对这类研究的投入在过去20年有所减少,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海底采矿变得更加有利可图,中国将在一场勘探世界大洋最深处的矿产资源竞赛中超越美国,这场竞赛具有堪比太空探索的商业、科学和军事意义。
忠孝两全一“小胖” 叶聪不仅是深海大闹“龙宫”的英雄,也是一位心系家人的大孝子。即使是下潜前夕,仍然通过电邮与家人鸿雁传书报平安。
2012年6月12日那天,其父叶大群看了“蛟龙”号的新闻后,立即给叶聪发了封邮件:“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要挤时间休息,注意身体!”
老叶以为儿子太忙,不会回复,没想到第二天叶聪就给他回复道:“怎么?看到我脸色不好?”
看了这封邮件,老叶怔住了!他唯恐给儿子增加心理负担,就没有再给叶聪回邮件了。
由于前年老叶中风过,虽然恢复得不错,但叶聪还是担心父母的身体不好。在深潜前一天(14日),叶聪在给父亲发来邮件询问的同时,又给妻子发去了邮件。身在无锡的妻子得知后,迅速给公婆打电话,电话中公婆的声音有些沙哑。次日,叶妻便风尘仆仆地赶回武汉黄陂看望二老。直到确定二老没事后,她给叶聪报了平安才踏上归程。
其实,叶聪自幼就尊老爱幼,早在读高中时,他奶奶猝然中风。那时,父母都要上班,没有时间照顾奶奶。叶聪便自告奋勇一人在家伺候老人,从做饭、喂饭、帮老人按摩,到倒便盆,把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老人在前来探视的人面前,总是笑眯眯地夸赞这个“小胖”孙子。
7000米级海试成功后,“蛟龙”号将离开其主研制单位中船重工702所,交付给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卫的国家深海基地正式服役。对此,叶聪虽有几分不舍,但又非常高兴。他说,经过艰苦努力,“蛟龙”号从我们手中诞生,各项性能都通过严格的海试。一起相伴了好多年,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对它有深厚的感情。但我们所有努力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使“蛟龙”号成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里程碑,期待它早一天投入深海科研应用,为提高我国海洋科技实力,增进人类对大洋的认知作出贡献。
“蛟龙”号搬到新家后,叶聪的工作重心将转向新载人潜器的研制和海试。当然,他还将继续为“蛟龙”号提供维护和升级的服务。
关于新潜器研制方面的情况,叶聪透露说,目前已经立项并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与“蛟龙”号相比,新潜器在国产化率方面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年,我国海洋科技和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这为提高国产化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载人深潜领域的技术突破将大大促进我国在深海领域共性技术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愿叶聪等“腾龙人”,遨游深海,为打造海洋强国不断破解深海之谜。
(摘自《名人传记》2012年第10期) 推荐人:lry 2012-11-30 执行编辑:lry 2012-11-30 责任编辑:tmy 2012-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