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4-11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04-11首页 |
在东西方文明间汲取养分 |
作者:郑若麟
阅读次数:6712
|
图片说明:2003年,83岁的赵无极在工作室。 图/东方IC 在东西方文明间汲取养分 ——记已故著名法国华裔画家赵无极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
享有国际盛誉的法国华裔抽象派画家赵无极9日在瑞士寓所去世,享年93岁。身患严重老年痴呆症的赵无极自2011年以来就一直在瑞士莱芒湖畔生活、养病。
法国媒体普遍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做了大量评论。同时也都提及因赵无极留下巨额画产而导致一场家庭争执的爆发。
1948年赴法学习绘画的赵无极,是当时在法国成名的首位华人抽象派画家。围绕着赵无极,有很多传闻轶事。据说他到巴黎后参加美术学院入学考试,却没有被录取,原因是考官认为“以赵无极的水平,在巴黎美术学院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他的了。”他从1960年起在巴黎14区买下了一幢小楼,改建成他的画室。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赵无极每天早晨登上小楼的顶层画室作画。目前旅居法国的青年抽象派画家周刚说,他刚到巴黎的上世纪90年代初,曾慕名前来赵无极的画室求教。赵无极很热情地见了他,还点评了他带去的作品。
赵无极1920年2月1日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1935年赵无极在杭州美院求学,六年后毕业后留校。这时其一位叔叔从巴黎给他寄来一些明信片和画册,使赵无极发现了西方艺术,特别是印象派和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萌生了到巴黎学画的念头。
到了巴黎后,赵无极自己回忆说,当天他就在卢浮宫徘徊了一个下午。后来他结识了一批法国画家,在他们的影响下,赵无极开始逐渐转向抽象。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赵无极作品的尺幅越来越大,色彩越来越绚丽,韵律和光感越来越突出。这时的赵无极对马蒂斯特别推崇。他甚至一改自己不对作品命名的习惯,将自己的一幅画题为“向马蒂斯致意”。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赵无极又重新钻研笔墨给他带来的感觉……就是这样,赵无极始终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汲取着养分,最终形成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格。从上世纪70年代起,赵无极的作品就被冠以“抒情抽象派”的典型,尽管他本人并没有这样说过。旅法画家周刚认为,赵无极的抽象画作品中“渗透了中国精神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他不仅仅是用油画来表达中国文化意蕴的第一人,也是以这种方式表达画家内心感受最为成功者。
赵无极曾多次获得法国国家艺术勋章,并于2002年当选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
赵无极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从抵法翌年起就开始在画廊展出自己的作品,但据知情人透露,他的作品在开始时并不是卖得很好。本报记者认识的一位法国作家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相当普通的价格购下了一幅赵无极的作品。今天,这幅作品的身价已经翻了几番。抽象艺术作为一种“投资对象”一直利润丰厚,但同时也始终存在争议。赵无极留下了价值数百万欧元的作品。正是因为这些作品,赵无极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儿子赵嘉陵与赵无极的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马尔凯不惜诉诸官司。
从抵达法国一直到成名,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母国中国基本上没有联系。在巴黎,他与华人社团也几乎没有来往。尽管赵无极的作品早就从地下悄悄流传至国内,但直到1983年,赵无极才在去国35年后首次回国办展,当时曾在北京和杭州引起美术界的轰动和争议。此后,赵无极开始往来于法国和中国之间。除了回国教学外,他的作品也开始为富裕起来的中国收藏家青睐。用法国《世界报》的话来说,中国收藏家使他的画价不断上涨。
今天,在巴黎已经出现一个新的华裔抽象派画家群。来自上海的青年画家周刚就是一个例子。与赵无极一样,周刚也是融合中国传统国画技巧和西洋画派风格、也是逐渐从具象走向抽像、也是以西洋抽象画法来表达内心中国精神……这些中国画家们正在开始受到今天法国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欣赏。
荐稿人:wdl 2013-04-11 执行编辑:tmy 2013.4.11 责任编辑:zjy 2013.4.1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