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8-2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8月29日第7版

会“呼吸”的屋顶期盼“知音”
作者:本报记者 张鹏  阅读次数:6319

实践团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

实践项目:撑起建筑绿伞·共创生态城市——上海市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案例调研

 

  企业的屋顶绿化可以作为内部员工休闲区,酒店里的屋顶绿化区域常常作为露天酒会和典礼的举办地,商场里设置屋顶绿化带不仅为景观增色,还可以作为户外就餐区招揽顾客,更有不少创意商家在屋顶绿化带设立有机农场,种植果蔬……不同类型的建筑搭配相适宜的屋顶绿化,具有经济、环保、社会等多方面的意义。

  这个暑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7名大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对上海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市民对商场屋顶绿化的知晓率明显不高,即便知晓,也对屋顶绿化的功能设计表示不满意。
  
上海屋顶绿化潜力大

  作为景观学专业学生,林堉卉一直对屋顶绿化领域颇为关注。有一次,他站在图书馆8楼远眺校园,却发现几乎所有建筑屋顶都是灰突突的,“只有文远楼顶种了草,但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感。”

  城市中其他建筑的屋顶“会呼吸”吗?“呼吸”得顺畅吗?带着这些疑问,林堉卉带领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专业的7名大学生,展开了“撑起建筑绿伞·共创生态城市”暑期实践项目。

  据了解,2008年上海可绿化屋顶资源是1900公顷,主要是建成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12层以下的非居住建筑。目前上海屋顶绿化总量大概为100公顷,仅占可绿化屋顶5%。而在屋顶绿化发展较好的德国,早在2003年,这一数字就达到了13%。

  调研过程中发现,公共建筑上建造屋顶绿化并不多见,而且很多已建成的项目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已名存实亡。“邮政博物馆的屋顶绿化早在两年前就关闭了,还有很多学校的屋顶绿化也因为放假、校园装修等诸多原因荒废了。”林堉卉无奈地说。

  项目指导教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悦来博士认为,推广屋顶绿化不应只注重于新项目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已有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屋顶绿化是否充分发挥着作用,是否仍在为人们服务,是推广屋顶绿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设计融入了人本主义

  林堉卉最终确定了14处设置屋顶绿化、但存在一些问题的建筑作为调研文本。他们选取豫园豫城时尚商场、民立中学等4处对市民发放调查问卷,结果近四成市民不知道商场屋顶绿化。知晓的市民中,超过七成认为其层次单一、遮阳避雨空间不足。

  整个绿化区域只有一个长椅、每隔15米才能找到一个垃圾桶、没有任何喷灌设施。种植的植物种类单一且没有层次感,缺少隐私空间……这是林堉卉带领团队成员第一次来到豫园豫城时尚商场屋顶绿化区域看到的景象,“这样的绿化设计根本提供不了活动、休息的空间。在商场周边进行问卷调查也发现高达80%的人对屋顶绿化不满意,所以这里渐渐成了‘孤岛’,无人问津。”

  前期调研结束后,小组成员决定对豫城时尚商场这个对外开放型屋顶绿化进行改造:增设了31处石凳、躺椅等休息设施,垃圾箱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8个,并增添了16处喷灌设施,还在兼顾美观、实用的基础上,种植不同层次种类的景观植物。不仅如此,小组成员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制作了80×40厘米实体模型和三维模型,准备9月份的时候带给商场经理,为豫园商场规划提出建议。

  林堉卉坦言,进行暑期实践时,由于团队成员都只是经过一年专业学习的2012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充分,针对实际项目提出的修改意见只能从有限的专业知识出发,仅仅在功能分区规划上提出修改意见。有些建议,还是通过问卷调查,整合了使用者的意见提出来的。

  而刘悦来老师则认为,相比于生硬的设计规划理念,能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屋顶绿化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并以此提出可行性的修改意见,恰恰是此项目的亮点之一。这种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正为书本上的景观理论添了“补丁”。 本报记者 张鹏

 

130830林堉卉

 

学生在室内为设计屋顶绿化模型献计献策

(图片取自2013-8-30《青年报》——W)

 

荐稿人:lry  2013-08-29   执行编辑:lry  2013-08-29   责任编辑:lxl 2013-08-29

本文2013-8-30自校园文化栏转来(W)

0
 

上一篇越危险越有人抢着干
下一篇只唯实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