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11-26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26日第19版

“土地不会欺骗你”
作者:本报记者 朱 磊  阅读次数:6050

    张丽娟在查看甜豆长势。      张丽娟(中)在大棚与村民讨论莲花菜种植。

 

                                     张丽娟在查看甜豆长势。     张丽娟(中)在大棚与村民讨论莲花菜种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什么?

    “一个世界!” 这是1982年出生的张丽娟的回答。


    大学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后却一头扎进了农村。从一个农业“门外汉”干成带动200余户村民致富的带头人。靠的,正是这份信念!


    见到张丽娟,一身时髦打扮的她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干练,她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有着两个身份:会计师和农艺师。


  

城里娃与“土”字结缘

  

    出生在城里的张丽娟,直到毕业前,几乎都没跟土地打过交道,更别提下地干农活了。


    2001年宁夏财经学院毕业后,同学们都想着往大城市跑,她却在机缘巧合下,分到了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从此,就跟土字结缘。”张丽娟呵呵笑着。


    那一年,宁夏推广旱育稀植育苗法,张丽娟跟着老农技师下乡带动农民学习新技术,一跑就是一个多月,吃住都在农户家。育完苗、插完秧,回家就得灰头土脸,晒得黝黑。父母看着怪心疼,可她却乐在其中。


    “别人都说农业土、农村土、农民土,可我倒是喜欢这个‘土’字。”张丽娟一板一眼地说,春听风声、夏听蝉鸣,城里几乎很难听见的鸟叫,这里处处都有。农村人朴实善良,对待这个给他们传经送宝的城里娃,处处真诚,只要你说得对,咱就按你的办。张丽娟眼里的农村,一切都是新鲜和可爱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对农村充满了感情,也练出一股男孩子脾性。


    张丽娟肯学肯干,第二年便能够独自带着种子下乡育苗,推广种植技术。2002年,局里补给2000元摩托车钱,张丽娟买了辆钱江120的男式大摩托,在老乡的晒谷场上练了两小时,便骑到了下乡的安渠村,路上差点栽倒在湍急水渠里,吓得家人不允许她再独自骑摩托。“如今想想,那个时候的一切都让人开心和回味。”


    2004年,她回到农技中心干回老本行——会计。可心里仍然放不下个“土”字,抽空便报了农广校的农经管理专业。利用平时的空闲时间,她抓紧学习各类农学书籍,参与各类培训。最让她感兴趣的,是蒋代珠和陈得果两位老师讲授的设施蔬菜。那时,设施蔬菜在贺兰县还算个新鲜事物。2006年,张丽娟考取了农艺师资质。


    一切,似乎都是兴趣使然,那时张丽娟还从未想过,有一天,这个兴趣会给她带来如此大的改变。

  

一头扎进温棚里

  

    “激情创业,热情干事”。2008年,宁夏号召全民创业,更出台了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张丽娟也想试试,“当时的目的很单纯,只是想改善生活。”


    创业的项目,是她一直想尝试的设施蔬菜。揣着家里所有的积蓄——12万元,张丽娟撺掇着让爱人辞职,在贺兰县新平村4社自建二代节能温棚3栋,种上西红柿后,便一头扎了进去。


    温棚里又湿又潮,犹如天然桑拿室,中午的温度更高达42摄氏度。冬天钻进去,也只能穿短袖,可裸露在外的胳膊碰到叶子就容易起红斑。一身大汗干完活,出来一受凉立马就感冒。干了没多久,先期请的几个大学实习生给多少钱都不愿意再干。实在腾不出手的时候,就把家里的亲戚朋友动员上阵。


    然而,干得如此辛苦,却因为一个错误,差点亏得血本无归。由于没有考察市场,那一年各地西红柿丰产,价格大跌水,一个棚就亏了3000多元。“当时郁闷得不行,但倔脾气也上来了,就不信自己干不好。”张丽娟和老公商量好:埋头再干一年。


    吸取了上一年教训,2009年夫妻俩首先请来老农技员张江龙做顾问,在顾问的建议下,三个棚改种新式甜瓜。两口子几乎天天窝在大棚里,跟着张江龙学习种植、打茬、点花,张丽娟又从农技站弄来一堆书,没日没夜地看,看完就往棚里钻,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丽娟种出的甜瓜不仅口感好而且个头还大,一出来便供不应求。这一次,甜瓜让张丽娟吃到了甜头,三个棚、一茬瓜挣了6万多,之后的几年,几乎年年丰收。


    “土地不会欺骗你,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花了功夫就一定会有收获,想坐等收成,那就是白水炸辣子——白费。”张丽娟坦言,这也是她为什么热爱土地的原因。


    自己成功后,周边的一些农户上门请教,张丽娟干脆和村干部一起送技术、送品种、送信息进村入户。在设施蔬菜及粮食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她把自己的几个大棚变成了“试验田”,通过亲身试种向农户们传授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技术。这些年,通过与百万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优势特色培训等工程相结合,共举办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14场(次),受训农户5830人(次)。


    如今,在张丽娟的带动下,已经有260多户农民尝到了大棚蔬菜的甜头。“我慕名而来学习大棚种植,过去我们都不知道种地还能这样,如今,我们一个大棚就能挣到4万元。”正在大棚忙活的工作人员马忠梅笑着说。

  

为农户当好“市场保姆”

  

    2009年,张丽娟成立了银川市维纳斯农业科技有限发展公司。


    “为什么要叫维纳斯呢?”记者问。


    “维纳斯在拉丁文里是丰收的意思,我们希望,这粒贺兰山脚下的种子,能够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弱势,让农民富起来。”


    这一年,张丽娟还成立了贺兰县雄英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铆着劲要带着周边农户一起干。从上门送技术到农民自发来学技术,再到农民自发入股,加入合作社。这几年的变化让张丽娟更加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最终提升蔬菜生产效益,要从种苗上下功夫。2009年10月,张丽娟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种苗繁育工作,主要承担了育苗技术指导、预定种苗及售后技术跟踪服务等,借助与中国农科院“院县共建”等平台,引进蔬菜新品种8类23个,共繁育种苗100多万株。由于技术跟踪服务到位,所售出的种苗定植成活率高,增产效果明显,深受广大农户的好评。繁育的种苗满足了新平园区及周边村社1万间温棚的需求,实现产值63万元,为种植户累计增加收入40万元左右。


    几年的经历,也让张丽娟对农业的未来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要推动规模化种植,不仅要靠种,还要靠卖,“种植,大家培训培训都能学会,可卖产品,将来会是一个新问题。”张丽娟坦言。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再次萌生。


    2011年,张丽娟通过贷款、借款等融资渠道,筹集资金220万元,在金贵镇雄英村建设冷库1300平方米,配菜中心200平方米,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1个,占地50亩。这个“疯狂”的举动,让她背上了近百万的债务,却也让雄英村成为附近响当当的集标准化种植、种苗繁育、冷藏配送产业链一条龙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


    冷链及配菜中心现已建成,年储存蔬菜15万吨,张丽娟为农户分批提供在自己大棚试种成功的种苗,并帮助农户统一销售,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跟着张丽娟,看着她麻利地弯腰钻温棚,蹲在地上看莲花菜长势,攀着枝头看甜豆结果。一招一式俨然一个种地的“老把式”。如今,虽然经常要在办公室忙活,可有时间她就要下地,过去弱不禁风的身体,如今也越来越强健。


    切开一个自己种的瓜,张丽娟递给记者,咬下去满口留香,挥洒在农村的汗水,如今正在结出硕果咧。

 

   荐稿人:xscclf  2013-11-26  执行编辑:zjy 2013-11-26  责任编辑:lry   2013-11-26

0
 

上一篇中华儿女多奇志
下一篇从毕业论文到离校手续,未来6个月你可能需要的内容都在这里了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