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1-07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 》2014年1月7日第19 版

拓荒在古原
作者:本报记者 朱 磊  阅读次数:6503

 

553878_25119_1388728720877_b

 

 

 

    宁夏东部一片戈壁滩,正酝酿着一场巨变。曾经的亘古荒原,如今正成为发展热土。有热土的地方,就有年轻人。

 

    冬日阳光下,记者来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基地一角的神华宁煤MTP装置(甲醇制丙烯),犹如一个钢筋铁骨的“巨人”。操作这个“巨人”的核心团队,便是一个平均年龄刚过30岁的年轻团队——杜正平MTP创新工作室。

 

    2008年,作为引进人才,团队负责人杜正平来到这里。满眼荒凉,风沙肆虐,“一口盒饭半口土”。尽管早有准备,杜正平还是倒吸一口凉气。

 

    等真正看到生产线,杜正平心更凉了半截。MTP采用的德国专利技术是首次工业化应用,生产中暴露出许多缺陷,亟须技术攻关。但给杜正平的“班底”,除了两个专业技术员,剩下的人都是大中专刚刚毕业的小伙子。

 

    如同脚下的荒原,要改变,就要有股子拓荒精神。

 

    大家在装置边上搭起了几十米长的大帐篷,喊出“吃3睡5干16”的口号。但很多时候,他们一天要干18个小时。“累了就钻进帐篷和衣躺会,手上还攥着对讲机,有时候靠着根管子就能睡着。”1981年出生的索红利说。

 

    奋斗的日子总有感人的故事。2010年装置试车,一伙年轻人连续奋战几个月,一天凌晨,大家约好吃完宵夜接着干。结果好些人却不见了踪影,最后在一个杂物间找到了,堆满杂物、脏乱不堪的房间地板上横七竖八躺了十几号人呼呼大睡。

 

    “装备生产者是外国人,可是要说用好它,那还得是我们。”采访中,MTP创新工作室的年轻人骄傲地说。

 

    装置刚刚试车时频繁跳车。一天凌晨,德国派来的技术员忍无可忍,坚持下班。投料已经开始,停工意味着上千万的损失,30岁的团队骨干蒋生祥咬着牙喊:“干,干出个样子来给老外瞧瞧!”大家一个阀门一个阀门检查,设备终于重新启动。早晨,德国技术员上班时惊讶地发现,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干着。他围着设备走了两圈,第二天飞回了德国。

 

    靠着这股子拼劲,他们的专利获得了设备研制公司的认可,得到专利技术全球转让的15%专利费——每卖出一台设备,他们就能得到15%的收益。

 

 

   荐稿人:xscclf   2014-01-07    执行编辑:tmy   2014-01-08    责任编辑:lry    2014-01-08

0
 

上一篇每天三项专利是如何诞生的
下一篇他们是托起嫦娥的人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