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9-14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4年9月14日第10版

飞进大山的“领头雁”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方杰 杨柳  阅读次数:6913

    扎雁笼、清雁粪、扛饲料,顶着一身粪臭,她一干就近3年。她是一个瘦弱的姑娘,一个80后大学生;她凭一股子倔劲,托起了贫困山村的致富梦。

 

    她就是河北张家口市王家湾乡闫家村党支部书记张宏霞,今年27岁。大学毕业扎根偏远山村,不到3年,她带领村民养的非洲雁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

 

    认准的路,就要证明给大家看

 

    2011年10月,考上村官的张宏霞初到王家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20多公里的盘山路,绕了200多道湾。越往村里走,心情越沉重,破落的土窑洞,废弃的玉米秆……“闫家村年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没想到这么穷!”张宏霞说,村里缺水,村民喝水都困难,更别说洗澡了。这样的环境怎么能呆下去?

 

    因大雪封山,暂时走不了的张宏霞到王家湾小学临时代课。在一堂自习课上,张宏霞让同学们写下自己的愿望:“我想要一本作文书,还有一瓶花露水。”“我想要一个文具盒。”“我希望张老师永远教我们英语。”……看到这些,张宏霞的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她决定留下来,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

 

    2011年底,张宏霞被任命为闫家村党支部书记。一个偶然机会,她发现非洲雁养殖周期短、价格高,是适合山区脱贫的“短平快”项目。

 

    经过去北京实地调研,张宏霞回村跟村民们说起养雁的想法,但让她没想到,根本没人信。村民们说,“我们搞了一辈子养殖,都没搞大。你一个黄毛丫头,又不是学农牧的,怎么能成功?”

 

    “认准的路,就要证明给大家看。”张宏霞决定自己试养,她借了几万元买回了雁苗,借用了村委会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从小到大没干过农活的她,凭着一股倔劲,在这里开始了创业。

 

    为掌握养雁的第一手资料,她自己喂雁,一点一滴积累经验。每天在30℃以上高温、密闭的雁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有两次晕倒在雁舍里,幸亏被人及时发现送进了医院。

 

    养雁每天都要清理粪便,时间久了,张宏霞身上也有很难闻的味道,尤其是夏天,不能洗澡,每次到乡里食堂吃饭时,都会引来议论:“你这一进来食欲都没了。”张宏霞心里特别委屈,后来干脆拿着饭盆回自己屋吃。

 

    有一天,村民孙太秀好奇到雁舍看看。掀起门帘往里一瞧,这个斯文瘦弱的小姑娘正在里面挖粪,“大学生都能吃得了苦,我们农村人为什么吃不了?”孙太秀预订了50只非洲雁,成了张宏霞发展的第一个养殖户。

 

    村民入股,抱团养殖的新模式

 

    有了第一户,养非洲雁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到2012年底,一些村民把3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到张宏霞的养殖场,跟着她一起抱团发展。

 

    看着辛苦养殖的非洲雁逐渐长大,张宏霞又开始盘算销路。她自己设计包装,打印宣传材料,到张家口市的各大饭店、宾馆、特产店推介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2月,张宏霞终于谈成了一笔大订单——3000只商品雁,她心里乐开了花。

 

    养殖致富的路蹚出来了,这让张宏霞信心大增。她一次次往乡里、县里跑,终于争取到了闫家村扶贫项目,建起了全县第一家非洲雁养殖基地,探索“公司+合作社+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吸引更多农户参与。

 

    看到张宏霞养雁可以致富,许多村民纷纷入股,目前,王家湾乡养雁农户达到了300余户,养殖规模达到数万只。

 

    现在,张宏霞已经与10多家超市和特产店进行了合作,一只5斤左右的非洲雁,市场售价180元。“我们的养殖场种雁有1500只左右,每两天每只大雁产蛋一枚。今年已经规划了一个200亩的林下养殖场,让非洲雁的养殖逐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 力争打造成张家口的一个特色品牌,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张宏霞满怀信心地说。

 

 荐稿人:xscclf  2014-09-14  执行编辑:lry  2014-09-14  责任编辑:zjy  2014-09-15

0
 

上一篇大学是悟道的4年
下一篇18岁女生骑行2000公里上大学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