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4-12-11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4年12月10日第5版 |
消除“心魔”,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
作者:李小佳
阅读次数:7592
|
■李小佳 什么是成功,这是在社会转型期间困扰人们的一个现实问题。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人们精神上的迷惘,病态成功观乘虚而入,俘获了不少信徒,具体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观念,幻想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的浮躁心态等。 高校是社会的一角,社会上的病态成功观对青年学子影响也不小,其副作用正不断显现:一是一些大学生简单地把成功与权力、金钱画起了等号,这直接地体现在一些学生过于热衷于当学生干部,有针对8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认为在职场上必须“当官”的人群高达三成。 二是一些大学生在简单片面理解成功的同时,进一步把“不成功”就看作失败。例如,没有房子、不能当官、不能发财,就是失败者,而失败者就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例如,近期大学校园中有女生因迟到被老师批评,用杯子盛热水泼洒老师,导致老师面部、背部受伤,并说“你诅咒我考不上研,我让你见不到明天的阳光”。这不禁让人唏嘘,考研是一件积极的事情,但从未有人说过,人生道路上的成功只等同于考研成功。再如,此前有高校女学生因为自己皮肤黑而感到自卑,并把家中带来用于交学费的钱都用在网上购买美白化妆品。这也让人感慨,为什么如此狭隘地理解美,只把美等同于皮肤白,却看不到豆蔻年华的青春之美远胜过肤白之美。 面对社会上病态成功观的侵袭,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该怎么搞?单靠道德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应当引导他们“寻找梦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克服病态成功观带来的“心魔”。 要鼓励年轻人“追梦”,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更远大的目标。我国原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常与青年人接触。他发现,有些青年人缺少梦想,缺乏高尚的追求,他们追求的是个人价值或最多是家庭利益。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没有比较高尚的追求,就很容易被小利所诱惑,就管不住自己的行为,有梦想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并倡导大学生有为国家奋斗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 鼓励年轻人“追梦”,还要帮助他们培养实现梦想必备的素质。近些年,上海部分高校和社科学会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尝试。这种尝试正视学生奋斗向上的动力,并告诉大学生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具备多种素质,而其中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就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在学生改变命运、积极向上的动力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只有对追求的目标和实现梦想的路径具备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消除为名利不择手段的一团俗气,克服遇到压力和挫折就心理崩溃的一身戾气。让“成功”不再是“心魔”,而是化为心灵内的强大动力,如何做到这一点,高校教育应当还有不少可供探索的空间。
荐稿人:lry 2014-12-11 执行编辑:lry 2014-12-11 责任编辑:tmy 2014-12-1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