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3-24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5年03月23日20 版 |
“蛟龙女”探海记 |
作者:本报记者 余建斌
阅读次数:7049
|
两名女潜航员赵晟娅(左四)和张奕(左五) 随蛟龙号科考团队回到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
首名下潜女潜航员:用高清摄像机拍下海底“黑烟囱” 赤道以南,浩瀚的西南印度洋上,再往南航行,就是环绕南极大陆、气旋不断的魔鬼西风带。 2015年1月10日,南半球初夏,早晨6点多,远处天际依然泛着青灰色,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船上早已忙碌起来。预报当天海况良好,蛟龙号决定对“脚下”的这块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行下潜科考任务。这片海区深度大约在3000米左右。一般来说,深海是指海面1000米以下,那里没有氧气,没有阳光,非常寒冷,而且深度越深,压力越大。 6点40分,下潜三人组合进入了蛟龙号。进舱的第一感觉就是载人舱空间太小,刚刚能容下3个人,但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 坐在中间的是主驾驶、潜航员唐嘉陵,他和傅文韬是我国首批职业潜航员,驾驶蛟龙号挑战过7000米深度,下潜经验丰富。右边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陶春辉博士,他作为中国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多次来过这片海域,对此处海底的硫化物热液区也就是“黑烟囱”世界相当熟悉。实际上,蛟龙号下潜的坐标地也是由科学家们设定的。 挨着左舷窗的就是27岁的张奕,中国首批两名女潜航员学员之一,这次下潜既是她自己平生第一次,也是中国女潜航员的第一次。作为副驾驶,张奕的任务是操作左舷的声学系统,每15分钟和水面通信一次以保持联系。在海底时,她还要通过左舷的观察窗查看地形,提醒主驾驶。 蛟龙号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向深海潜去,随着深度增大,深潜器周围逐步变暗,温度也逐渐下降。张奕开始加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据说到了海底作业,时间一长会更冷。在她的随身包里,还备着好多“暖宝宝”——一次性取暖片。 一个半小时后,蛟龙号已经接近3000米深的海底。和以往去过的海山、海沟不同,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区的地形十分复杂,让“老驾驶员”唐嘉陵也有点咋舌,感觉像是在一群山峰之中左右迂回,很难找到深潜器搭停的地方。透过舷窗,张奕看到什么都觉得新奇:裸露的岩石,长在岩石堆上的珊瑚像枝条一样摇曳,一大片铺在海底的白色海葵,不知名的小鱼虾…… 尽管陶春辉给张奕形容了“黑烟囱”的模样,但由于海底地形复杂,蛟龙号找了好几处预设的目标点位,都没有发现“黑烟囱”。在海底绕了好几圈以后,正紧盯着舷窗的张奕视线里突然出现一股黑烟,正是海底热液喷出并冷却后搭出的“黑烟囱”,而且已离得非常近了。“黑烟囱”温度高达300摄氏度,周围都是有毒的硫化物,但仍然有生物生存在其间,不仅有矿产资源价值,也有生命科学研究的价值。在蛟龙号海底作业过程中,张奕看到了大大小小、冒着热气的“黑烟囱”,感觉像是游弋在一群火山口上。除了蛟龙号自带的摄像头外,她还用高清摄像机拍下了奇妙的海底世界。 海底8小时后,蛟龙号开始上浮。作为培训内容,唐嘉陵让张奕换到了主驾驶的位置,并且试着操纵了一下推进器。整个上浮过程很放松,听着唐嘉陵用蓝牙音箱听的歌,张奕稍稍舒展了一下近乎麻木的双腿,翻出牛肉干咬上几口。由于深潜器舱内狭小,大部分时间她一直贴着舱壁原地不动地蜷腿坐着,作业观察时则是跪着。上浮也要花一个半小时,回到海面上,已经是傍晚6点多。 首次深海之旅,张奕留下的印象是:很新奇,时间过得飞快。“暖宝宝”也派上了用场。尽管海底温度只有几摄氏度,但一挨着金属舱壁就感觉寒冷,她在身上贴了7个热贴片。 “90后”女潜航员:海底世界十分奇妙,蛟龙号“坐底”像太空船着陆 “90后”女潜航员赵晟娅在下水前一天的傍晚6点开始,就几乎不再吃喝。因为“前人”的经验告诉她,深潜过程中,在狭小的舱内上厕所是一件麻烦事,对女孩子来说更是头疼。 每次下潜前,下水人员都不吃刺激性和容易导致肠胃不适的食品。就算是男潜航员,一般也不吃早饭,中午出海前吃一点,因为舱内不方便上厕所。赵晟娅跟随下潜的主驾驶是傅文韬。傅文韬的经验是,虽然每次下潜都会准备充足的诸如巧克力、压缩饼干等高热量的食物和饮用水,确实不敢多吃,往往将近10个小时都不敢喝水。 和张奕下潜的流程一样,赵晟娅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后抵近了海底热液区。通过仪器扫出来的海底地形地貌显示这里崎岖不平,山岭林立,每个山头上都可能出现“黑烟囱”。深潜器在“山峰”间绕行,根据坐标寻找“黑烟囱”目标。热液区地形复杂,往往深潜器正面一直看不到冒着黑烟的“黑烟囱”喷口,一转身,发现就在背面。找到“黑烟囱”后,傅文韬驾驶蛟龙号很小心地前进,甚至精细到1厘米,使深潜器能够搭靠在“山峰”上,开始采样等调查作业。 海底给赵晟娅的第一感觉还是冷。舱内外温差大,冷凝水不停从舱壁流到脚上,让跪在舷窗边的她感觉湿冷,于是赶紧在腿上贴了很多“暖宝宝”,膝盖上、胳膊肘容易碰到金属舱壁,也都给贴上。蛟龙号球壳由钛合金材料制造,能够耐受水压。深潜器舱内是常压环境,有专门的供氧环境,也可以吸收异味气体,但潮湿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这是拥有深潜器的各国都想解决的问题。 即使是下潜经验老到的傅文韬,驾驶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区,他作为主驾驶的心理压力也很大。除了地形复杂,底流也是多变,能像风一样吹着深潜器跑。面对一座座像微型火山口一样的热液喷口,科考作业风险很高,一不小心就会碰到高温的“黑烟囱”。在获取热液喷口的温度数据时,蛟龙号要把一支笔粗细的探针伸进喷口内部,并保持2分钟,这时候,深潜器也必须一动不动地悬停。看着傅文韬完成这个高难度任务,赵晟娅十分佩服,意识到当一名主驾驶很不容易,而未来,自己也很可能会执行这些任务。 海底世界十分奇妙,蛟龙号的“坐底”也让赵晟娅印象深刻,离海底40米时,深潜器关闭动力,慢慢地降落到海底,扬起大片海底沉积物尘埃,像一艘太空船着陆在陌生星球。 男女潜航员没有差别,女潜航员更加细致,今年夏天有望当上蛟龙号“主驾驶” 西南印度洋的海底地形复杂程度,超过了蛟龙号去过的深海海底,甚至也超过了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在这片海区的多次成功下潜,证明了深潜器本身的能力,也显示出潜航员这批蛟龙号“驾驶员”的训练水平。 这次跟随傅文韬、唐嘉陵一起担任蛟龙号“副驾驶”的第二批潜航员学员一共有6人,两名女学员张奕和赵晟娅各自都下潜了两次,最深的一次达到了3100米。 对于她俩的表现,傅文韬说,首批女潜航员张奕和赵晟娅作为副驾驶首次进入深海实战,表现不俗,能够按照下潜计划的要求,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克服了深潜器里空间狭小带来的多种困难。潜航员唐嘉陵认为,跟男潜航员相比,女潜航员更加细致,这是她们的优势。 按照培训计划,女潜航员学员需要完成三次副驾驶和三次主驾驶的下潜任务,根据考核结果,才能胜任潜航员岗位,当上主驾驶。本航次她们完成了大部分副驾驶的训练任务。 主驾驶潜航员相当于深潜器上的“船长”,有时候甚至海上总指挥也要听他的。因此要求主驾驶具备冷静、负责、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够遇事不惊,按照操作手册、应急预案以及个人知识积累来分析、处理问题,对深潜器和舱内所有人员的安全负责,能够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 今年夏天,蛟龙号还将赴西北太平洋和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对两名女潜航员学员来说,有望完成所有副驾驶和主驾驶的培训任务,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蛟龙号主驾驶——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新闻回放▶▶▶
2013年12月,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张奕和大连海事大学的赵晟娅成为我国首批女潜航员学员。 张奕1988年1月出生,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张奕说,入选潜航员学员队伍,她感到责任重大,希望在两年学习后,能够驾驶载人深潜器带着科学家去深海科考。 赵晟娅1990年8月出生,是此次入选的唯一“90后”。她说,作为一名女学员,她相信有困难可以像男学员一样去克服,就算是深潜器维修维护等任务,女生也照样可以做得很好。
荐稿人:xscclf 2015-03-24 执行编辑:zjy 2015-03-24 责任编辑:tmy 2015-03-2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