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05-04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5月4日第1版

一心为了生物植骨的“中国制造”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茅冠隽  阅读次数:9251

长海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苏佳灿带着闯劲钻研医疗科技

 

苏佳灿(中)在读片

苏佳灿(中)在读片

 

  
  读研期间常往校外跑,用四年半时间自学了生物力学知识,还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 只是一堂20分钟的课程,他却要精心打磨一个多月;已经提了副教授,却还要挤出时间来做材料学博士后研究,只因“想研制出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器械耗材”……39岁的长海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苏佳灿是个“不安分”的人,以至于有的同事用“拼命三郎”来称呼他。为何这么拼?“医疗科技攻关可不能太安分,是需要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的。我们安逸了,躺在病床上的伤员怎么办?”苏佳灿说。

  如今,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已在国内医用材料领域崭露头角,去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资助,其个人领衔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17项,还取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每周四次“折返跑”,坚持四年半

  苏佳灿是个典型“学霸”:1994年,他以当年福建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二军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时以综合成绩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读研,7年制的学业只用了5年,30多岁就当上了副教授。“他有着超出其年龄的洞察力,对前沿学科、特别是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有特殊的敏锐性,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前沿方向,让自己和研究团队投身其中。”这是同事王志伟对苏佳灿的评价。

  洞察力靠的可不是直觉,而是建立在“扎实做功课”的基础上。10多年前,国内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刚刚兴起时,苏佳灿就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认定了这个领域的前景。

  所谓骨科生物力学,是力学、生物学和骨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力学原理在骨科学中的应用。苏佳灿是骨科医生,当时对力学可是“门外汉”。为了补上自己的知识短板,苏佳灿在读硕士期间主动找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在那里学习了三维有限元理论力学的知识,再具体针对骨科四肢解剖与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方面进行三维仿真建模,以及力学加载试验的设计与实施。从二军大到同济大学骑车需要半个多小时,苏佳灿每周都要骑四个来回,一直坚持到博士论文完成,整整“折返跑”了四年半,那段学习经历帮他解决了研发新型器械中遇到的许多技术难题。

  博士毕业前,苏佳灿和导师张春才教授撰写国内第一部《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还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这本书出版后被评为当年全国学术专著评比一等奖。“很欣慰,但心里也有不服气:因为这本书里的模型是用国外的软件做的。那时我就下决心,总有一天要做自己的技术。”

  提了副教授,仍甘愿当学生

  为了实现“做自己的技术”的梦想,博士毕业四年后,苏佳灿开始师从国内著名材料学专家刘昌胜做材料学博士后研究。当时,苏佳灿刚提上副教授,儿子刚出生不久,正是其他人眼中生活工作都渐趋安稳的时候,他却决定继续深造。“进口的骨科器械和耗材太贵了,如人工骨移植材料一克就要近3000元,对不少伤者家庭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生物植骨材料是目前国际前沿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骨修复材料市场潜力巨大,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研发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生物植骨材料。”

  就这样,苏佳灿再次开始了“折返跑”生涯,只不过这次是往返于上海东北角的长海医院和西南角的华东理工大学。白天是医生,晚上是学生,这样的日子苏佳灿已坚持了七年,经常一晚上睡不足五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他所带的科研团队已是国内医用材料领域的生力军,并与韩国、美国、以色列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韩国仁济大学的合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的资助,课题旨在研发新型的介孔生物玻璃用作骨修复材料。

  如今,苏佳灿团队对于骨不连(骨折不愈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骨髓炎的诊治和相关研究均已取得一定成果。他研发的纳米微囊载药缓释系统可将负载抗生素的脂质体做成纳米级大小,这种载药系统与植骨材料混合一起植入骨缺损部位时,能够在修复骨缺损的同时控制感染,治疗骨髓炎,他研发的一种复合了抗生素的骨水泥及其浆体也有类似作用。这两个成果都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有关方面正努力将这两项专利向临床转化。

  总后勤部爱军精武标兵、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入选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尽管收获了一些荣誉,但苏佳灿仍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今年4月底,他刚刚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创伤与生物材料转化医学高峰论坛,并担任中韩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主任。“在和韩国仁济大学的合作中,由我们提出所需生物材料的要求,仁济大学生物工程系进行材料加工,我们再对材料进行细胞学和动物学实验来探讨材料的特性,同时提出修改意见。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植骨‘中国制造’将不再是梦想!”

  20分钟课件,要琢磨一个多月

  除了科研创新,苏佳灿对于教学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地方大学的选课制不同,二军大实行的是排课制,身为外科医生的苏佳灿每学期都要被安排上三四十个学时的课。“上苏老师的课跟听故事差不多,复杂枯燥的医学知识就像活了一样。”苏佳灿的学生曹烈虎告诉记者。

  “罗阿婆是我的一个病例,95岁,是个退休语文老师,喜欢写诗。一天,她正在看书,突然电话响了,她起身接电话时不慎摔了一跤,右臀部着地……”这是苏佳灿《股骨颈骨折》课件的第一页。和一般的医学课程不同,他上来没有直接讲专业的病理知识,而是以“罗阿婆”开篇。紧接着,苏佳灿给出罗阿婆身体检查的X光片,让学生分析病情。“医学课程很容易讲得枯燥,怎么吸引学生注意力?深入浅出、让学生参与课程中是关键。”

  在这份课件中,苏佳灿还设置了不少“陷阱”:“股骨颈骨膜厚度多少?”事实上股骨颈压根没有骨膜;“股骨颈骨折缺血性坏死更容易发生在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身上?”答案竟是年轻人。“将这些凭想象容易记错的知识点用问题的方式呈现,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也能激发他们不断追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苏佳灿告诉记者,一份20分钟的课件,他往往要琢磨一个多月,不断改进至自己满意为止。“我也当过学生,也有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要想尽办法让我的学生不觉得上课无聊。”如今,他创立的“起承转合”课堂教学法已先后获得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比赛、总后勤部院校教学比赛一等奖,上海市首届青年教师授课能力大赛一等奖。

附:解放日报同日第2版

 

“不是胆大,只是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处处为病人着想的苏佳灿,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方法

苏佳灿(右二)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

苏佳灿(右二)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

 


 

  “咚!”钢锭突然砸落,31岁的小顾眼前一黑晕了过去。送到医院时,小顾的右小腿已血肉模糊。他的父母脸色煞白,扶着墙才能站稳。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在一旁抹眼泪:“医生,求你救救他……”苏佳灿没有半点犹豫:“我们会尽力保住这条腿!”

  对医生来说,截肢手术半个多小时就能完成,而保肢的难度、风险极大,不可测因素很多,包括可能产生的医患矛盾。“一直有人说我‘大胆’,我只是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尽可能让伤者恢复健康而已。如果这也算 ‘大胆’,那我宁愿胆子更大一些。”苏佳灿笑笑。

  “胆大”源于“艺高”

  每年,一些钢铁公司、造船公司里都有工人被重物砸成毁损伤。所谓毁损伤,是致伤因素对于肢体主要血管、神经和软组织的一种毁灭性破坏,一旦早期受损肢体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轻则必须截肢,重则危及患者生命。而要把受损严重的人体结构再重新拼接起来,对术者的手术技术与心理素质是非常大的挑战。

  “胆大”,源于“艺高”。如何保住这些伤者的肢体?苏佳灿联合烧伤科,制定了一套周密有效的诊疗体系:损伤发生六小时内清创;早期外固定支架重建骨性结构;后期修复软组织。“这套治疗流程解决了许多医疗团队无法兼顾骨头重建与软组织修复的难题,经过这样的治疗,许多患者可避免截肢。”该成果获得了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这套流程的第一个受益者,就是宝钢工人小顾。几年前,小顾正在库房清点钢锭时,钢锭突然滑下,将他右小腿砸得稀烂。经过半年的努力,苏佳灿终于保住了小顾的腿,他不仅不需要安装义肢,而且还能用这条毁损严重的右小腿自由行走。如今,小顾经常到长海医院去看望苏佳灿:“没什么事,就是想让您看看,我现在走路特别顺畅!”

  不是敌人是战友

  除了毁损伤,高龄骨折病人也是骨科医生的“烫手山芋”:高龄骨折的手术风险很高,保守治疗的话病人生活质量很差,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长期护理的家属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因此,有的医院对这类病人能不收就不收,但苏佳灿从来不推诿:“对很多高龄骨折病人来说,放弃手术就等于放弃生的希望。我不是胆子大,只是责无旁贷。”

  去年,105岁的罗阿婆在家中不慎滑倒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先后转诊了数家医院,没有医生愿意手术治疗。找到苏佳灿时,他果断收下病人,采取了微创技术:经皮穿刺、微创开口,放置髓内钉……不到半小时手术就完成了,4小时后罗阿婆便能下地行走。

  苏佳灿从未和高龄骨折病人及其家属发生过医患纠纷。对每个即将手术的病人,他都会要求家属全部到场开座谈会,讲清手术的原理、技术、风险以及医学局限性,家属意见达成一致后才进行手术。“医生和病人不是敌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患者的伤情或疾病。只有充分沟通,而不是还没治疗就想着如何免责,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苏佳灿的“胆大”,还体现在处处为伤者着想,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去年夏天,一辆公交车在逸仙路撞上了高架桥墩。事发时,一名孕妇坐在第二排,车辆迎面撞上立柱时,她顾不上躲避,本能地护住了自己的肚子,因而右踝受了重伤。被送进医院后,面对X光检查,这名孕妇没了主意:X光检查会增加胎儿畸形和流产的概率,但不做X光检查,骨科医生就无法全面了解伤情,这将直接导致她失去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最佳时机。

  “我好不容易才怀上这个孩子……”当苏佳灿等一行人巡诊至这位36岁、怀孕6个月的孕妇床前时,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能否既保住孩子,又治好骨折?面对伤者的窘境,苏佳灿作为创伤值班组长第一时间请来妇产科教授参与会诊,专门为伤者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早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产后再行手术矫正。最终,伤者母子平安。

 

 

荐稿人:lry 2015-05-04 执行编辑:zjy 2015-05-04 责任编辑:tmy 2015-05-05

0
 

上一篇网络教学“逼”着师生动起来
下一篇最有“温度”的制冷学教授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