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05-21 【编辑录入:tjf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5月21日第10版

家庭医生很忙,有钱也招不足人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顾 泳  阅读次数:3705

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陶齐渊上门为居民看病

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陶齐渊上门为居民看病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构建城市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分级诊疗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基层首诊服务堪称最关键环节。

  作为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长宁区率先尝试家庭医生制。截至去年,全区149名家庭医生签约常住居民21.72万人次,签约对象社区定点就诊率达68.35%,家庭医生定点就诊率达35.16%。实践分级诊疗与社区首诊,长宁区十年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有哪些成功经验?又遇到哪些尴尬?


  家庭医生数量缺口大

  长宁区的改革模式是: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健康守门人功能,力争将居民首诊留在社区。

  周家桥街道家庭医生陈华的工作模式就是典型:为尽快扎根社区、掌握居民健康信息,陈华主动联系居委会,参加各种居委活动,借此向居民传播知识,“居民缘”迅速提升。曹阿姨签约陈华后,身体一不舒服就拨通她电话。近期老人多次便脓血,在陈医生处首诊后被怀疑是直肠肿瘤,转诊至同仁医院,顺利开刀、康复出院。曹阿姨逢人便夸,“陈医生就像阿拉屋里厢人,有问题她都能帮忙解决。”

  家庭医生为定点诊疗、分级诊疗奠定了基础。然而,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表示,以常住人口计算,家庭医生严重不足,缺口若补不上,未来或将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

  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有14万常住人口、18万流动人口,按照每万人口拥有4名家庭医生的标准配置,中心应有家庭医生56名,当前却仅有24名。至于B超、检验等辅助科室医生,更是严重短缺。中心管理人员坦言,“家庭医生功能定位清晰了、服务也到位了,可现实问题是‘有钱缺人’。招不到足够的家庭医生,未来签约服务推广有客观难度。”

  “四医联动”就诊有优惠

  怎样让居民心甘情愿在社区首诊?长宁区历经数年探索,摸索到一条有价值的经验:锁定核心人群,给以实惠。

  区卫计委联合多部门,开创“四医联动”模式(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将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居民圈出来,享受大幅度就诊优惠。

  新华街道的许先生患有糖尿病,被纳入“四医联动”后,他感受特别明显,“以往到大医院看病,没一两百块钱下不来;现在每次支出仅个位数。”数据显示,“四医联动”人群有效签约率超90%,首诊效应得以初步实现。

  老百姓要的实惠,其实还不止减免费用这一项。调查发现,申城社区问诊者中,60岁至80岁人群超一半,大多患有慢性病,定期配药成为诊疗“刚需服务”。许多居民反映,有些药和检查项目社区没有,只能硬着头皮去大医院。长宁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坦言,社区扩充药物目录、实施长处方后,居民明显更愿意来了。以降压药洛活喜为例,扩充至目录后,门诊量随即翻了一倍。未来,适当拓展药物目录、完善检查项目,不妨空间再大些。

  双向转诊标准待明确

  建立分级诊疗制,转诊环节上通下达至关重要。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周详俊签约近2000户人家,居民方老伯长期卧床,褥疮始终难愈合。周医生利用远程会诊平台,与九院创伤外科专家联系,远程制定治疗方案,定期上门随访,方老伯的褥疮终于痊愈,家人很感慨,“家庭医生忙了,我们家属省心了!”

  目前长宁社区除了实现区内医院转诊外,还与华东医院、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九院创伤外科等开展协同创新发展。截至去年,长宁区共有4018人次居民通过双向转诊,前往华东医院就诊,2590人次享受了绿色通道。

  社区转诊通道虽已建成,可转诊标准尚不明确。长宁区卫计委党委书记池捷表示,分级诊疗制旨在科学合理应用卫生资源,哪些疾病可留在社区、哪些需要转诊,这不但需要明确的标准,更应在社区、二级医院普及推广。有业内人士建议,目前申城推广的医联体模式中,技术支撑已不足为奇,可否进一步打开藩篱,让更多人才流动起来?如二级医院部分医生转岗至社区,既充实社区力量,又能把关、普及转诊标准,使分级诊疗制的实施更深入、更到位。

 

 

 荐稿人:ffy  2015-05-21   执行编辑:tmy  2015-05-21  责任编辑:lry  2015-05-21

0
 

上一篇让大学生实现“在读创业”
下一篇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创新创业教育走在沪上高校前列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