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06-10 【编辑录入:xiaomi】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2015年6月10日第6版

上一堂生动有用的课
作者: 邓晖 曹继军 颜维琦  阅读次数:6628

    ——复旦大学思政课改革记

 

    从小就是超级“学霸”的张晓燕从没想过,工作以后,自己最害怕做的两个梦竟然都和“上课”有关:一是上课迟到,在校园里狂奔;二是自己正上着课,学生背起书包就走了。

 

    这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80后教师始终敬畏脚下的讲台。但记者日前发现,在她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抢”却是常态。抢着选课、发言、交作业,一门学生曾经“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不听”的课程被彻底激活。

 

    是什么让改变发生?

 

   “如果仅把思政课看作一门需要掌握具体知识的课程,那永远跳不出难上的怪圈子。”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从不认为思政课空、虚、没智慧,“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如果不能传播,这个国家必不能长久。思政课就是要塑造一代又一代人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特色的精神面貌,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推动下去”。

 

难题一:要么不来,要么不听,思政课天生没人气?

解题:拒绝说教,让学生坐下来。

 

    张晓燕上课从不掏课本。

 

    从教3年,9章18节的知识图谱已牢牢刻在心里。她想讲给学生的,是基础知识背后对教材内容的深挖和拓展;她关注的,是如何把抽象的价值观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细节。

 

    上午10点,一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讨论课正式开始。程序正义、实体正义,究竟哪个更重要?聂树斌案、辛普森杀妻案……一个个案例被抛出,25名学生分成两组,轮番论证、争辩不断。讨论陷入胶着时,张晓燕才会点拨几句,帮学生打开思路。

 

    这可能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思政课堂大不一样。复旦思政课团队开慕课、编辅学教材,在调动学生主动性上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如果只是以整理故纸堆的方式,去面对每天信息接收量爆棚的‘互联网+’一代的学生,我们的思想阵地只能步步收缩,乃至面对变化捉襟见肘。生产力在变,但基于人性观察的历史规律仍在深层发挥作用。”教师朱潇潇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让不少学生抢着往第一排坐:讲二战中苏联和日本在远东对峙的影响,她会给学生展示考察诺门坎战役时拍的苏军、日军头盔对比照片,揭示两国冶金工业背后基础学科及国力差距;碰到学生询问“民国黄金十年”问题,她会从钢铁实际生产量入手,说明表面繁荣并没有真正打下长远发展工业科技的基础。

 

    “思政课要讲到心坎上,必须有丰厚学理支撑。”复旦马院院长高国希眼中“好的思政课”,必须告别照本宣科、不回避问题、用严谨论证输导理论力量。

 

难题二:理论讲解总是空对空,思政课只能开在教室里?

解题: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听进去。

 

    “90后”学生上思政课,最想学到什么?

 

    这是复旦马院的老师们最常问的问题。答案,几乎一样:理论的解释力。

 

    但这也是传统思政课堂最常面对的尴尬:课讲得再好,却只能空对空,学生很难从现实中感知理论力量。可作为全校公共课,组织几千人外出实践,成本实在太高,怎么办?

 

    复旦自有破解上述难题的妙招——“请进来”。

 

    “‘中国市长论坛’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提供了现实视角。”连续6年,复旦马院教授顾钰民都要在全国“海选”市长,到现在,已经有50多位市委书记、市长走进校园,到课堂上介绍当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思政课不能只开在教室里,要在课程的延长线上打造一个教室之外的大课堂。”高国希喜欢用“同心圆”来阐述复旦思政课的整体体系:《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每年举办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现实,思考中国未来;《基础》课登上“慕课”平台已有一年,教学传播手段的更新实现了课程效果的突破。

 

难题三:思政课考试,背概念就行?

解题:从硬背到内化,让学生动起来。

 

    这几天,复旦社会科学班学生丁晨昀盘算着找《概论》课老师聊一聊。上个学期,凭借一篇得“A”的论文,她免除了这门课的期末笔试。但她更想知道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证怎么才能更深入?

 

    “传统思政课考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容脱离实践,二是形式单一。”高国希特别忧心看到这样的情景:背答案、背论述、背要点,“似乎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就一个字‘背’”。

 

    可就是为了这篇论文,丁晨昀整整在图书馆“泡”了一个多月,前前后后写了四五稿,“写论文比背答案要难得多。经过这次历练,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更深了”。

 

    还有的学生,选择了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考核形式:写词条。为激发学生主动性,复旦开发了一套在线网络词典系统,设立了历史事件、风云人物、著作文献等栏目,发布百余条词条供学生写作,并根据写作质量计算平时成绩,鼓励同学撰写与其承担的词条内容相关的课程论文。

 

    改革不断进行。如果给这场思政课的改革定个目标,会是什么样?

 

    一堂生动、务实、有用的课。这句话,被写在复旦思政课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请书上,也写在每个人心底。

 

 

   荐稿人:tmy  2015-06-10   执行编辑:tmy  2015-06-10  责任编辑:lry  2015-06-11

0
 

上一篇盘点习近平勉励高三学子的真情话语
下一篇用“四颗心”面对未来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