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1-02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1月2日第4版 |
舍弃好薪酬,他成了一名专职社工 |
作者:本报记者 彭薇 通讯员 陈燕
阅读次数:6755
|
三年前,当许天蒙从沪上高校毕业时,他拒绝了两家全球五百强在沪公司提供的机会,却选择了一家青年社工服务社,投身到服务他人的工作中。服务社中许多人,来了又走了,可他一直留在这里,成为团队中唯一一名全职社工。 不想让支教项目“泡汤” 2012年6月,刚毕业的许天蒙因为找工作的事纠结起来,“到底是去名牌企业,还是留在实习的地方做社工?”当时,他已收到几份录用通知,其中有两家还是全球五百强在沪企业,起步月薪就近5000元,福利待遇也不错。 此前几个月,他一直在刚注册不久的松江区扬志青年社工服务社实习,参与团队的支教项目,每周去松江区随迁子女学校上课,过得充实快乐。如果留在扬志社工服务社,工资只有2000多元,且当时社工服务社刚成立,未来道路还不清晰。
“现实一点吧,去企业赚钱,早点把甘肃老家的妈妈接过来。”许天蒙几乎做了这个决定。可是,社工服务社总干事的一通电话让他改变了主意。“你现在是扬志最核心的人员,你走了,工作没人接手,支教项目就要‘泡汤’了,孩子们每周没有盼头了,他们可是眼巴巴地盼着你去啊!”挂断总干事电话,许天蒙想起了孩子们渴望而期待的眼神。去学校时,有时候他晚到几分钟,不少孩子就一直在校门口等着。为了不让这些孩子失望,许天蒙改变了心意,选择留在社工服务社。
他有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目前,扬志服务社的支教活动已走进松江区8所随迁子女学校,上课累计突破1万节,服务人次达25万,成了扬志的服务品牌。可是当社工初期,对许天蒙来说,其实是一份孤独的工作,他不是没有迷茫过。 做社工,每天面对各种琐事:分发物品、培训大学生志愿者、统计数据、做表格,还要经常加班,作息很不规律。当初与他一起实习的大学生,先后离开服务社,去了收入待遇更高的企业做白领。志愿者们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没有一个人愿意毕业后继续留在这里。
工作几年后,身边一些同学升职加薪,有的自己创业,做得风生水起,当社工的许天蒙,有点不情不愿了。“自己天天做些琐碎的、没啥技术含量的活儿,就跟居委会阿姨似的。就算在这里再干三年、十年,又能怎样?”许天蒙感觉看不到未来的路,陷入苦闷和消极的情绪里。直到去年,他与一个孩子的交流,让他茅塞顿开。
和往常一样,上完支教课,许天蒙收拾好书本,问一个准备出教室的孩子:“小朋友,今天谁来接你?”“我自己回去。”“你爸爸妈妈怎么不来接你?”“我爸爸在工地干活忙,我妈妈去卖菜了。”“那你回家怎么吃饭?”“妈妈早上出门前,给我做好了。”小许问:“等你回家时饭菜都凉了吧?”小女孩摇摇头说:“不会的,我妈妈把饭菜放在家里能晒到太阳的床上了。”
小女孩乐观的笑容触动了小许:“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心态很重要。我有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平等是服务的最佳视角 在随迁子女学校,和孩子们接触越来越多后,许天蒙发现,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以前,我们总带着一种服务者的心态,我们来为你们做什么。”小许说,其实奉献者和被服务者之间应该是相互需要、一起成长的。 “一提到随迁子女,我们总有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家庭教育缺失。”支教时,许天蒙等人开设了一些文明礼仪课。可是,接触时间长了,他们觉得孩子们很有礼貌,他们更需要的课程其实是唱歌、绘画、游戏和活动等。“只有以平等的视角看待他们,真正了解他们,才能服务好他们。”后来,开课之前,许天蒙都会与随迁子女学校老师沟通,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孩子们的所需所想。
如今,扬志服务社每周有400名志愿者走进松江区8所随迁子女学校支教,开出《心里陪伴》《安全自护》《沪语》《绘本故事》 等20多门课程,以素质类和兴趣类课程为主,成为松江区覆盖面最广、课程最齐全、服务人次最多的支教项目。
最近,许天蒙连续好几个周末没休息了,晚上经常加班,他却乐此不疲。眼下,他与一些大学生社团探讨,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更常态化,开出不同的服务项目,走进更多的学校。当了三年多专职社工,最让许天蒙自豪的是,8所随迁子女学校,几乎每个孩子都认识他;他每次去学校,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地说,和他分享开心的事。
荐稿人:lry 2016-01-02 执行编辑:lry 2016-01-02 责任编辑:zjy 2016-01-0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