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05-01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年5月1日第4版

刘超:湘西深山里的“农之梦”
作者:本报记者 赵征南  阅读次数:6625

               0501-20501-3

    在湖南张家界,有一位名叫刘超的农民企业家。学成进城之后,他没有急切地和“荒凉”的家乡农村说再见,反而放弃待遇优厚的经理职位,返回深山,一心反哺乡村。扎根10余年之后,借助原生态中药材开发,刘超带领乡亲们走上越来越宽广的“农之梦”。

 

    “没米吃饭,向乡亲们借;没钱上学,向乡亲们借;没本创业,向乡亲们借。生存路、求学路、创业路……在我的前半生,每每遇到困难,都是父老乡亲们为他们的‘超儿’铺路。感恩于此,我必须回报他们,和他们同做事、同致富。”34岁的刘超说,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无论在哪里,他都没有忘记当初回报乡亲的梦想,创业的激情支持他跨过了一个个困难时刻。

 

    决心:“超儿”是乡亲们养大的

 

    刘超出生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桥头乡熊家逻村,这里曾经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家里炒菜的油都没有,一年半载见不到一顿肉,鞋子也没得穿。”贫苦的童年生活至今让刘超记忆犹新。

 

    让他欣慰的是,无论何时,热心善良的父老乡亲都是他的依靠。家里吃不饱,父母带着他到邻居家借米,邻居总是对“超儿”微笑,看着他往米袋里使劲装米;穷孩子吃不饱更上不起学,乡亲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都借钱给刘家供刘超读书。“生于农,长于农,没有农村乡亲过去对‘超儿’的支持,就没有现在的刘超。”他对记者说。

 

    从湖北荆门医学院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药房营业员。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就让药房的年营业额从百万涨到了近千万元。“那时张家界的药店没几家做营销的,都是关起门来营业。我就制作宣传单,搞一些宣传活动,还组织医生下乡义诊,就这样,让药房打出了名声。”很快,不到两年,他就升任药房经理。

 

    刘超是个“不安分”的人。尽管已经在城市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心中的“农之梦”从未熄灭,他想创业,想让乡亲们一起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

 

    回乡:父母苦劝其留在城市

 

    刘超最初的设想是,先在城市创业,待企业发展平稳后,回乡带动村民致富。于是,他在医院边开了家药房。父母对儿子的决定非常支持,二话没说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再几乎借遍村里所有的亲戚朋友,刘超的“济民堂大药房”得以开张。“父母给的一大包钱,十元、五元的都有,甚至还掺杂了几十张毛票。”几个月后,药房开始盈利,他又在景区开设了一家分店。但景区游客消费习惯和市区有很大区别,不到半年,分店就关门了。

 

    “农民没什么原始积累,财富都是自己挣出来的。分店败掉了我之前赚到的一切,对我的自信心打击非常大。”刘超说,当时他的状态就是“一条命只剩下半条命”。

 

    他回到家乡,将自己关起来接连几天不出门,也不和别人说话,一心总结自己初创的得失,继续在城市走下去吗? 他看到村口荒凉的山地,又想到自己每次进中药材,都要跑到湖北、四川,那为何不回乡打造药材种植基地呢?

 

    可是,当他把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罕见地对刘超生气了。“父母觉得,亲戚朋友花这么大力气将我送出农村,供我在城市读书和创业,多不容易,为何突然又要回到乡下做农民?”刘超说,“他们一方面觉得没面子,另一方面从种田的收入来分析,觉得农村创业成本高,工夫大,赚不了钱,做农业没前途,建议我安心在城市老老实实地做药店的生意。”

 

    刘超急忙和父母沟通,强调自己返乡创业的盈利可能,表明自己一心报答乡亲恩情,未来一切后果自己会独自面对。他延长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动员家中的男女老少,将药店的生意和流转的草药田种植,都坚持了下来。

 

    坚持:激情不灭东山再起

 

    刘超决定带着家中的兄弟姐妹先干。草药田在离村子6公里远的山上,没有路,刘超就自己把百来斤的种子、肥料担子挑过去;开荒没有机械,他抡起铁锹冲在前面……但药材不到60%的成活率让他傻了眼。

 

    痛定思痛,刘超打破“关门”模式,问计于中医药专家以及村民长辈。“熊家逻村祖祖辈辈种稻谷,村民对种药材并没有什么经验。我一开始觉得我一个开药店的,小时候也采过中药,没有必要向村民前辈请教什么。但后来我才发现,我连‘除草要从幼苗期开始,否则草比药高’都不懂。他们无疑比离开农村多时的我更有经验。”他说。

 

    之后,他又遇到了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资金链即将断裂:农业投入高,回报慢,投资却不能停,停了就前功尽弃。“创业的激情和斗志不能垮,然后才有机会找到解决方法。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返乡青年的样板,自己创业都创不好还怎么带领乡亲们致富?”面对严峻的现实,刘超先从自家的日常开销开始,精打细算;然后起早贪黑,找政府,托亲朋,一家家寻求帮助。

 

    此时,他还花费一万多元,去湖南大学读了两年的MBA。“返乡创业之初,我和不少浙商见面交流。天哪,同样是农民企业家,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我们学习的就不够。创业不可能总是做几个人的小企业吧? 企业人少时,我一个人扛着,靠血缘、家庭式管理即可;未来做大了,上百人的企业,将来可能还有上千人,我就会力不从心。”刘超说,“我能坚持到现在,还是靠自己的激情。别人评价我,激情和刚创业的时候差不多,基本每天工作时间在16个小时左右,坚持不断地学习,玩了命地解决问题。”

 

    心愿: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

 

    6年前,刘超结婚了,妻子是他上中专时的同学。“当时,创业形势已很光明,但她从小在城市中长大。不愿和我回村里居住。我们夫妻俩几乎处在两地分居的状态,我在农村,她带着孩子住在城里。她一开始很不开心,但现在也理解了。”刘超说。

 

    对于家人,刘超心中满是亏欠。“作为孩子,陪父母的时间太少,即便待在他们身边,一年到头坐在一起吃饭的机会都没几次,想陪他们去北京看看,没时间;作为老公,没时间呵护妻子,教育小孩照顾父母的重担都压在妻子的肩膀上;作为父亲,在孩子最美好的童年,我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很愧疚。我能报答他们的,就是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并让他们看到我所做的事情,为更需要的人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都说刘超好样的,让家人们精神上有一个安慰。”

 

    对于孩子的未来,刘超不愿做太多干涉,但期望其也走上帮助农村致富的路。“在农村待得越久,我越认可,一个好的农村生态产品,必须要和大城市消费市场进行友好的对接。一直待在农村,附加值加不上去,眼界也不够开阔。因此,将来做农业不一定在农村,在城市也能做出贡献。”他说。

 

    经过10年多的努力,刘超在桥头乡建成万亩中药材基地,开办乾坤农业合作社,经营范围也涵盖了中药种植、生态养殖、农业休闲等多个领域,年利税800多万元,直接受益群众10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900元涨到5000元以上。为此,刘超获得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并成为张家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首任会长。

 

    “自己富了不算富,乡亲们富了才算富。每当看到农村里的荒地,我的心就会凉下来:地荒凉,人也荒凉,人都没了,农村还剩下什么? 我要创造机会让大山青年出彩,留住他们。”刘超告诉记者,现在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村青年不少,他们不缺干劲,但缺乏引导。未来,协会将被打造成为创业经验交流平台和融资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带领农村青年致富。

    本报记者 赵征南

 

 

荐稿人:lry   2016-05-01    执行编辑:lry   2016-05-01    责任编辑:tmy  2016-05-01

 

0
 

上一篇谁说女子不如男
下一篇“90后”女村医: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留在这儿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