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5-23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6年5月23日第6版 |
谭天伟 蹬过三轮的院士 |
作者:本报记者 喻思娈
阅读次数:6421
|
谭天伟在实验室内
“在别人看来,我现在是做出了点成绩,可我一直没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多少。”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如是说。
谦虚、实干、敢于创新,是很多同行对谭天伟的评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在生物化学研究及产业化上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生物工程领域的领军专家。
不跟风,做有发展前景的研究
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谭天伟被先后委派到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典伦德大学学习生物化学工程。1993年,学成归国后,他来到北京化工大学。20多年前,北京化工大学的生物化工专业基础比较差。当时谭天伟只有2万元博士后研究经费,其中还包括两年的工资。条件艰苦,没有前辈指点,全靠自己摸索。
外出购买实验药品,为了省钱,他舍不得搭乘出租车,蹬着三轮车骑行数十公里。省下来的路费全用来买实验用品。“年轻人一开始想做大事固然好,但要学会从小事做起。”谭天伟说。初到北京化工大学时,他很难申请到项目,但一直追踪着前沿课题。
“九五”期间,我国设立了攻关项目,力争缓解维生素D产品依靠进口的现状。经过答辩,谭天伟争取到了这个项目。这是他早期接手的最重要的课题。
麦角固醇是生产维生素D2的主要原料,但当时获取要采用酵母发酵方法,生产成本高。最初,谭天伟想通过优化发酵方法降低成本,一段时间试验后,他意识到,日本人在发酵工艺上研究了几十年,能想到的方法都尝试过了,利用传统工艺不可能超过别人。
一次偶然机会,谭天伟发现青霉素等废菌丝体内含有高达1%的麦角固醇。经过反复实验,他找到了一条从菌丝体内提取麦角固醇的路径。他带领研究小组,以青霉素、柠檬酸等发酵的废菌丝体为原料,发明了一种获取麦角固醇的新方法。该方法减少了发酵环节,用更低的成本获取同等质量的麦角固醇,解决了维生素D2工业生产的难题。该技术在山东东营和大连产业化应用后,获得千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凭借“发酵工业菌丝体综合利用”项目,谭天伟以第一获奖人获得200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我们在立项时就考虑了实用性问题,不仅注重技术指标,也看重经济成本,有没有产业化的可能性。”选择项目时,谭天伟不盲目跟在市场热点后面做研究,而是将眼光放远,做那些具有发展前景和对国家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研究。他介绍说,2015年,我国消耗2000多万吨PX(对二甲苯),其中1000多万吨依靠进口。最近他正带领团队开展一项用树叶、纤维素等生物质替代有毒、易燃的苯,直接提炼PX的项目。该研究有望革新PX生产工艺,提升我国PX生产水平。
教书育人,不仅是“教”还要“育”
谭天伟领导的科研组有7名教师,最多时有几十名硕士博士生。2012年6月,他出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科研、行政工作双肩挑的同时,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
“每次讲课前的晚上,我都会仔细看看教学课件,想着能否增加一点新内容。”谭天伟说。他主讲的《生物工艺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并当选国家级教学名师。
谭天伟说,教书育人,不仅是“教”还要“育”。他认为,育人是无形的,教师传授学生科学理念比单纯知识更重要。他默默帮助学生的成长,在重要学术会议上,他会把好的学生推荐出去,为他们提供展示舞台。而今,他的不少学生已成为国内生物工程领域的骨干。
“你的视野决定你能看多远。”新生开学典礼上,谭天伟如此教导学生。他鼓励学生,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要去怀疑、去探索,才有新发展。他还倡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发现、思考问题。
2013年,在谭天伟领导下,北京化工大学启动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推出8个学科交叉班。他认为,学科交叉融合是大趋势,推出该计划有利于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谭天伟说自己就得益于“交叉学科班”。在清华大学的本科专业是化学工程,大四转到生物化工专业,为日后研究打下了基础。
“与一些传统学科相比,新兴学科没有‘权威’,大家都放开手脚,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谭天伟说,他希望更多的学生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发现、思考问题,在科研上做出成绩。
荐稿人:xscclf 2016-05-23 执行编辑:lry 2016-05-23 责任编辑:zjy 2016-05-2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