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08-02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8月2日第11版

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应怎么做
作者:唐子来教授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专题会上的演讲  阅读次数:6084

l_208537_JF11-02S_3

 

 

    ■名目繁多的全球城市排行榜,是考察和解读上海城市坐标的有效路径。其一,在各类全球城市排行榜中,上海的地位逐年上升;其二,在全球影响力中,上海的经济影响力高于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其三,在经济影响力中,上海的门户城市属性高于中心城市属性。尽管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不少,但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亚太地区总部占比很低


  ■廉洁公正的体制资本、精英汇聚的人力资本、绿色安全的环境资本、高效宜居的物质资本,为全球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影响力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上海已经进入全球城市行列,但各个维度表现差异明显,应当“强长板”和“补短板”,在继续提升经济影响力的基础上加速提升科技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在继续优化物质资本的基础上加速优化体制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


  ■从国家门户城市到区域门户城市、从国家中心城市到全球中心城市,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进程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标香港和新加坡,第二阶段主要对标纽约和伦敦。需要强调的是,形成明确的阶段目标未必需要设置精准的达标时限。因为何时能够达到目标并非仅仅取决于上海的自身努力,也与外部发展环境密切相关

  思想者小传

  唐子来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核心专家。2005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中参与讲解《国外城市化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7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该项目获得2009年度和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多极化趋势,亚洲、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迅速崛起。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随着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影响日益显著,中国主要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将呈现怎样的作用和地位,无疑会受到关注。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欧美比重下降,中国分量上升

  基于经济活动的地理扩散和功能整合,经济地理学家迪肯将世界经济格局分为地方化、国际化、全球化、区域化四种过程:地方化过程是地理上集中和功能上不同程度整合的经济活动;国际化过程是地理上扩散的跨国经济活动,但功能整合程度并不高;全球化过程是地理上高度扩散与功能上深度整合相结合的经济活动;区域化过程是类似于全球化过程但仅限于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如欧盟。


  在过去几十年中,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跨国贸易的增长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又高于跨国贸易的增长。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作用者,世界贸易的相当部分是跨国公司内部的跨国贸易。


  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从生产、贸易和投资三个维度看,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是十分显著的。北美和欧洲作为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其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占全球比重都是下降的。在经济板块层面,七个主要发达国家所占比重显著下降,而新兴经济体出现了明显增长,中国的增长幅度最为突出。


  作为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借助加入WTO带来的积极效应,2002年吸纳外资占全球比重已经达到8.42%。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5.96%,但2012年又强劲反弹到8.96%。同时,中国的对外投资占全球比重持续大幅上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2014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如果现有趋势持续下去,中国的对外投资不久就会超过吸纳投资。

  全球城市体系转型:产业链扩散走向价值链集聚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城市体系的转型。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新形势下,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低附加值区段(制造和装配)空间扩散,更为需要经济活动的高附加值区段(管理和控制)空间集聚。


  世界城市体系分析应当把握四个基本维度。其一,基于跨国公司总部及其分支机构的全球网络,考察全球资本服务体系和全球资本支配体系;其二,无论在全球资本服务体系还是全球资本支配体系中,考察城市的总部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其三,针对城市的网络关联度,考察城市的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其四,基于城市的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识别中心城市属性和门户城市属性。城市的外向辐射度越高,中心城市属性就越显著;城市的内向集聚度越高,门户城市属性就越显著。


  2005年和2014年《福布斯》企业总部集聚度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东京、纽约和伦敦保持前3位,但总部集聚度明显下降;其他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城市排名也同样普遍下降。而中国城市的排名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尤为显著:北京从2005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4位,上海从2005年的第209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7位。北京作为央企总部高度集聚的中心城市,已经成为财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当然,尽管央企规模庞大,但跨国指数不高,全球影响力尚有待提升。


  再看另一个数据。依据高端生产性服务业175家世界主要企业的全球关联网络,以英国拉夫堡大学为基地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中心对于2000年、2004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的世界城市体系进行关联网络分析,测度了各个城市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全球网络关联度。


  2000年至2012年间,伦敦、纽约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关联网络中始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香港、巴黎、新加坡和东京也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亚太区域的其他主要城市迅速崛起,上海和北京分别从2000年的第31位、第3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6位、第8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发达国家的城市作为全球资本服务中心,其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垄断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如果不含金融和保险企业,2008年来自G7国家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比重高达95%,基本为美英两国所垄断。在城市层面,2005年纽约、伦敦的占比分别为34.8%和22.7%,2008年占比分别上升到37.0%和23.0%。


  一个城市的全球网络关联度,是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的总和。这既取决于城市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及其跨国指数,也与城市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数量相关。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关联网络中,伦敦和纽约是外向辐射度最高的全球中心城市和内向集聚度很高的区域门户城市; 巴黎和东京是外向辐射度很高的全球中心城市和内向集聚度一般的国家门户城市; 香港和新加坡是外向辐射度较高的亚太中心城市和内向集聚度很高的亚太门户城市,欧美跨国公司较多选择香港或新加坡作为亚太总部所在地。


  就我国的城市而言,上海是外向辐射度(本土跨国公司总部)很低和内向集聚度(境外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较高的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家门户城市;北京是外向度一般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内向度一般的京津冀地区乃至门户城市。统计显示,上海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网络关联度略高于北京。其背景是,长三角地区如今已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上海则是为长三角地区提供高端生产性服务的门户城市。

  提升全球城市功能:既是上海愿景,更是国家战略

  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上海曾经编制过5个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每版总体规划的城市目标定位,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第一阶段的两版,总体规划突出港口与工商中心。1927年《大上海计划》依据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东方大港设想,将城市目标定位为“设世界港于上海”。在1946年 《上海市都市计划》中,一批留学归国的规划师带来西方规划理念,城市目标定位是“上海为港埠都市,亦将为全国最大工商业中心之一”。


  第二阶段的两版,强调上海的国内工业基地职能。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国家发展思路和冷战时代的国际发展环境。195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下,工业进一步向高级、精密、尖端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198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强调,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还应当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第三阶段的时代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1999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国务院批复文件明确,上海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的城市目标定位取得显著进展,上海在各类全球城市的排名不断提升,并在国内上榜城市中始终名列前茅。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正在编制之中,“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上海城市目标定位,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上海已经进入全球城市行列,应当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比肩伦敦和纽约。中国将成为全球极为重要的经济体,上海理应担当“全球城市”的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

  最新颁布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强调,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因此,“卓越的全球城市”既是上海城市愿景,更是国家发展战略。


  上海城市目标定位还体现了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卓越的全球城市”不仅是经济影响力,还包含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经济影响力无疑是全球城市的首要维度,其中金融和商务产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影响力的核心领域;而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同样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维度,不可或缺。

  发挥门户城市作用:连接全球网络,辐射区域腹地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应当考察当前坐标和对标城市。名目繁多的全球城市排行榜,是考察和解读上海城市坐标的有效路径。其一,在各类全球城市排行榜中,上海的地位逐年上升;其二,在全球影响力中,上海的经济影响力高于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其三,在经济影响力中,上海的门户城市属性高于中心城市属性。尽管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不少,但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亚太地区总部占比很低。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的对标城市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作为全球中心城市和区域门户城市的纽约和伦敦,是最高层级的对标城市;作为全球中心城市和国家门户城市的巴黎和东京,是第二层级的对标城市;作为亚太中心城市和亚太门户城市的香港和新加坡,是第三层级的对标城市。各类全球城市排行榜显示,上海与对标城市的主要差距在于综合竞争力。特别是,上海与纽约、伦敦的差距不仅是显著的,而且是全方位的。


  发展策略之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国际视野下的全球城市竞争力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维度和四个支撑维度——三个发展维度包括经济影响力、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这三个发展维度受到四个支撑维度的制约,包括体制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和物质资本。廉洁公正的体制资本、精英汇聚的人力资本、绿色安全的环境资本、高效宜居的物质资本,为全球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影响力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


  上海已经进入全球城市行列,但各个维度表现差异明显,应当“强长板”(经济影响力、物质资本)和“补短板”(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体制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在继续提升经济影响力的基础上加速提升科技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在继续优化物质资本的基础上加速优化体制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应当在三个发展维度和四个支撑维度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发展策略之二是明确阶段进程。从国家门户城市到区域门户城市、从国家中心城市到全球中心城市,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进程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标不同层级的全球城市。第一阶段发展目标,是从国家中心城市到亚太中心城市、从国家门户城市到亚太门户城市,主要对标香港和新加坡,也要借鉴纽约和伦敦的区域门户城市属性。第二阶段发展目标,是从亚太中心城市到全球中心城市,主要对标纽约和伦敦,也要借鉴巴黎和东京的全球中心城市属性。


  需要强调的是,形成明确的阶段目标未必需要设置精准的达标时限。因为何时能够达到目标并非仅仅取决于上海的自身努力,也与外部发展环境密切相关。


  发展策略之三是考虑国家语境。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与国家总体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受到国家体制改革进程的决定性影响。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步伐将更加稳健。


  同时,基于国家体制语境的决定性影响,在不断深化地方体制改革的同时,更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体制改革试点能够首先落户上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一项重大改革试验,目前已向国内其他地区推广,经验值得总结和发扬。


  发展策略之四是突出地区特色。比较北京和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坐标,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进程中,上海应当突出地区特色。当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级外向型制造业基地,上海应当更好地发挥门户城市的作用,向外连接全球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在引领长三角地区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中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

 

 

 

荐稿人:ffy  2016-08-02  执行编辑:tmy   2016-08-02  责任编辑:zjy   2016-08-02

0
 

上一篇年轻一代将成未来变革驱动者
下一篇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