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12-04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我们为什么惧怕回故乡? |
读《我们出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吗?》有感 |
作者: 环境学院 郭李恒
阅读次数:7040
|
有时候故乡是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它能让每个居身在外的游子由衷的产生深深的思念情怀;有时候故乡又是一个乡里乡亲嚼耳根的地方,它让每个人都面对一张张质问的脸而不知所措。继2015年的春节,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到2016春节黄灯的《一个乡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衰败的农村作为一种触目惊心的景观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了我们视线,刺痛了我们,也掀起了无数反思与探讨。
难道我们出去上大学就是为了不再回到故乡吗?为什么我们会惧怕回故乡?通过阅读《我们出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吗?》这篇文章,我对其中的内容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就像文中作者所说:回到家乡生活的阅历不那么愉快,在母校当老师的过程也没有预期中那么开心。不仅是同窗、街坊、亲戚们非议,就连那些年长的老师们也时不断说:上大学有什么用,我们以前上个中专就当老师了,奔驰宝马老虎机也都有了。 想要跟他们学习教学的办法,使得自己的教学才能得以长进,却也总是被敷衍。固然每次公开课老是被年长的老师们夸讲得好,可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尤其是明明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时候,就是没人指点和赞助,甚至还有人说差不多就行了,那么当真干啥?好像大家都在混日子,似乎故乡的生活就应该停滞不前一样,死气沉沉似乎是小城市的通病。在乡里乡亲们看来,每个在外的游子都应该衣锦还乡,如果没能衣锦还乡而是回到故乡来谋生就是没出息,这种思维是很可怕的,可是这又准确地展现了当代人的真实想法。 我们这个社会的很多人,都想拼尽全力当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再不济至少也当一个省会城市或地级市的居民。这样一来,如果你从城市回到乡镇,那简直是开历史的倒车,要被钉在胜利学的羞辱柱上,如此便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这个金字塔分层的标准其实是很单一的,尤其是在宏观层面,譬如你所说的经济发展,很明显是考量某个地域是否优质的重要指标。当这种宏观的逻辑替代了个体的感想,人们对幸福的权衡也变得越来越单一,显然吃一盘土豆丝比不上吃一份麦当劳薯条。这个逻辑虽然“言之凿凿”,但却无处不在。 在一定意义上,回故乡任职的我们无法摆脱被讥笑的荒谬,也没法挣脱金字塔的桎梏,我们自身也没能怀有返乡的自信,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返乡工作就是没出息,返乡就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文中的作者说得很好,她讲道:我们要有意无意地去显示自己曾经有机遇去英国留学,最后主动放弃了。以此来给自己不想留上海做足慰藉,那意思就是我连英国都放弃,还稀罕留上海!这里面最大的尴尬就是,你首先得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留在上海或者去更高级的地方,否则你就是灰溜溜地回家,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爱故乡、归故乡? 由此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我们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要能证明自己真正地有能力、有想法为家乡做贡献。试想:如果我们没有基本的能力才干,虽然想为家乡做贡献,但这往往会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等真正有能力为家乡的建设做一些贡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还乡,为我们家乡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既能以很好的名义返乡,又能实现自己急切的归乡之心。 回到故乡的我们能否摆脱被讥笑的荒谬?能否挣脱金字塔结构的桎梏?是否真正怀有返乡的自信?除了个体生活,能否在公共层面认同和建设故乡?虽然整个社会层面上的价值观依靠我们的个人之力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一些东西,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深思考的问题。 莫言在《红高粱》中也说:“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漂亮最丑恶、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最王八蛋、最能饮酒最能爱的地方。”还有什么比这更深情吗?爱故乡正是在这样的悖论中展开,放弃理想并非与怀抱理想对峙,对抗或者闯一闯的要害也可能并不在where,而是what或者how?或许是否要返乡并不是最关键的,为什么要返乡才是最为关键的。
荐稿人:xwf 2017-12-04 执行编辑:xwf 2017-12-04 责任编辑:ffy 2017-12-04 |
1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