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2-08-01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2年8月1日第6版

孙立军:为复杂道路打通“任督二脉”
三十岁就破格晋升为教授,成功的秘诀是脚踏实地做科研
作者: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阅读次数:17324

1659393057577381.jpg

同济大学教授孙立军


  “一碰到问题就想从国际上找答案,在我们交通领域,这条路走不通。”这是我国道路领域第一位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孙立军治学几十年来的心得。
      
  30岁就破格晋升为教授,孙立军在许多人眼里是需要仰望的存在,他却只笑笑说了句“机遇好”。凭借着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舍我其谁的自信,他率领团队建立了我国首个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引领了我国城市交通智能化;创立了沥青路面行为学,勇克道路耐久性国际难题;研发了我国首个道路设施运维平台,推动了道路设施运维管理数字化转型……日前,他获评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我国90%以上的高速公路和大部分高等级公路采用沥青路面,而道路交通的繁重程度是其他国家的十几倍。如此重载之下,我国早期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仅3—5年,不足设计寿命的30%,每年道路维修产生的沥青废旧材料多达2.3亿吨。
      
  2006年前后,孙立军团队与江西赣粤公司自主研发的“废旧沥青混合料资源化常温再生利用成套技术与装备”,首次将废旧材料的零星尝试利用上升为高性能绿色路面材料。然而,实验室中状态良好的再生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项目一度中断。孙立军发现,问题出在参照国外规范设计的材料上,于是根据施工流程改进技术方案,利用结构层热量激活再生料中的沥青结合料,再进行施工压实形成新的再生料。至此,国际上第一条重载高速公路实现“再生”,至今已经16年,目前仍在使用。这一技术不仅首次使再生技术适用于重载路面,而且节约了大量投资。
      
  当一条路被重载破坏,国内外交通专家第一个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固基础,由此国际上产生了一系列通用的力学分析和设计指标。但孙立军在大量现场调研中发现,路面基础并非越加固越好,有时基础做得太强,上层结构反而更易破坏。为此,孙立军首创了刚度协调原理,解决了结构协调性问题,也让人们跳出了一味采用强度更高材料加固基础的误区。
      
  之所以能跳出窠臼,是孙立军脚踏实地做科研的结果。“如果哪一天不跑现场,我就觉得没做事。我最熟悉北京的路,北京当时十个郊县的主要道路我都调查过。”说起这些,孙立军如数家珍。
      
  在交通行业,孙立军的较真、求实是出了名的。要在上海实施交通智能诱导控制系统,涉及的范围之广、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之高,前所未有。在市科委、市建交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孙立军团队小到每一模型、算法、设备和选点,大到系统架构、总体策略和通信方式,都反复研究、试验,实施过程几度暂停,但责任促使孙立军锲而不舍。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我国首个城市快速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终于建成,迄今已经使用了近19年。高架道路每天处理和服务交通的能力提高了约61%。该系统在全国约150个城市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他还领衔研发了我国首个道路评价运维数字化平台,推进了我国道路运维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在北京、上海等地21个道路部门使用,最长的已达25年,是国际上使用时间最长、积累数据最多的道路、桥梁数字化平台之一。
      
  如今的孙立军更加重视教书育人。他说:“如果说我还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我希望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webwxgetmsgimg (1).jpg     


荐稿人:lry 2022-08-01 执行编辑:lry 2022-08-01 责任编辑:lyh 2022-08-01

0
 

上一篇季羡林——我的老朋友
下一篇关心下一代,是我的责任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